黃媽慶是鹿港北頭村的木雕藝術家,出生於1952年。他來自討海人的家庭,14歲起師從泉州木雕師傅阜王錦宣學習木器雕刻技巧。在學成後,他從事商業性的木雕工作,包括製作寺廟祭拜用品、欄間雕刻等。然而,隨著臺灣傳統木雕產業市場萎縮,他開始轉型,於1992年起放棄商業代工,開始進行傳統藝術創作。
黃媽慶的作品充滿生命力,常常以鮮活的方式刻劃出鹿港漁村的生活映象。他的雕刻技巧細緻優雅,作品曾多次獲得獎項,並且被公私立美術館典藏。他的創作範疇廣泛,包括廟宇木雕、家用木雕,甚至以周邊環境自然生態為創作素材,展現了他豐富的創作能量。
此外,黃媽慶不僅是一位優秀的木雕藝術家,也是一位具有傳習能力和意願的教育者。他協助推廣木雕工藝已逾23年,致力於傳承傳統木雕技藝。他的豐富經驗和持續的創作證明了他對傳統木雕知識、技藝和文化表現形式的熟知和理解。因此,他是在文化脈絡下的適當者,值得被登錄為傳統木雕技藝保存者。
鹿港在清道光年間成為了台灣中部的登陸經營墾殖據點,並吸引了定居鹿港的移民,尤其是來自泉州蚶江的移民。這些移民帶來了貿易活動,並重視當地寺廟建築的發展,聘請泉州匠師來台灣建造寺廟,帶動了雕刻和彩繪技藝的興起。
在日治時期,鹿港的家具業開始蓬勃發展,被稱為「頂角吳隨意,下角蔡義和」。日本商人引進了井波雕,並教導當地的師傅製作家具附件欄間,這成為了當地的熱門行業,許多工廠以生產外銷到日本的欄間為主要業務。這一時期的木工藝迅速發展,培養了許多優秀的雕刻人才。
至今,鹿港仍然擁有豐富的木工藝傳統,並以供奉「魯班公」為信仰。當地組織了「小木花匠團錦森興」的神明會,每年舉行祭祖、繞境和「魯班公宴」等工藝華會,這表明木工藝在當地的發展和規模。這些木工藝師們繼承了傳統技術,並將其發展成當代藝術創作,保持著傳統木工藝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