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愛恨交織」的傳說

新竹縣五峰鄉

新竹縣賽夏族矮靈祭(pasta’ay)

新竹縣賽夏族矮靈祭(pasta’ay)

新竹縣五峰鄉

一個「愛恨交織」的傳說

新竹縣賽夏族矮靈祭(pasta’ay)

2023-10-19

賽夏族paSta’ay的歷史源自賽夏族一個「愛恨交織」的傳說。

相傳距今300多年前,賽夏族部落對岸山洞裡,住著一群身高不滿3尺(1公尺)的小矮人,賽夏族人稱之ta’ay (音譯: 達隘)或戲稱矮人。達隘身材雖矮小智慧卻很高,而且行動迅捷,他們經常教導賽夏族人農耕漁獵技術、治病方法,賽夏族人對他們心存感激,常請達隘喝酒同樂。在每年收成後,也會準備豐盛酒菜招待達隘。但達隘常在喝酒後調戲賽夏族婦女,甚至曾造成賽夏族婦女懷孕之事,導致賽夏族人心生不滿,亟思報復,但不敢輕舉妄動。在某次慶豐收歡樂之夜,達隘又調戲賽夏婦女,一位賽夏青年決心進行報復行動。乘黑夜暗中將達隘每天必經之橋(以兩枝枇杷樹幹架設而成)砍斷一半,再塗抹泥土遮掩,當達隘酒後成群走上橋時,橋不堪負荷而折斷,達隘紛紛墜落河谷死亡,僅餘兩名年長達隘未上橋而逃過一劫。事後這兩名倖存之達隘決定離開賽夏族部落,離去前忍悲傳授祭歌及祭儀,告誡賽夏族人須每年祭拜達隘靈魂,否則必有災禍,隨後即朝東方離去。

達隘離開後的次年,賽夏族人開始災禍連連,先是農作物欠收,打不到獵物,造成飢荒,接著族人生病無人能治,賽夏族人開始恐慌,認為是受到達隘的詛咒。為請求達隘原諒、慰藉達隘靈魂,避免災害擴大,於是在秋收之後農曆10月中旬的月圓之夜起,舉行祭祀達隘靈魂儀式,連續3個夜晚從太陽下山舞至次日太陽出來,稱之paSta’ay(音譯:巴斯達隘),外人則稱為「矮靈祭」。

paSta’ay原本每年舉行一次,日治時代政府擔心賽夏族人藉此聚集謀反,於是改為兩年一小祭,十年一大祭。所有儀式都有一首祭歌相配合,傳說祭歌是倖存的兩位達隘教導賽夏族人唱的,朱姓族人因為學得最完整最正確,因此每次祭典均由朱姓族人擔任總主祭。 paSta’ay祭歌共16章,35節,232句,17個曲調,每節以一種植物的尾音押韻,詩行完整,唱法特殊,與paSta’ay之迎靈、娛靈、送靈舞步相配合。祭歌的歌詞以迎靈開始,隨著章節的不同,達隘與賽夏人間的恩怨情仇在祭歌與舞步的律動中重現。祭歌內容除了對賽夏族人殺害達隘的故事情節提出控訴外,還有許多達隘對賽夏族人的諄諄訓誨,伴隨歌舞的進行,交織成paSta’ay神人交融的神秘景像。

相關文章

2023-11-07

太平清歌為臺南本地重要南管系統歌館文化,並有其特殊流派特色以及地方俗民藝術文化趣味。麻豆巷口集英社創設於日治時期,與麻豆昔時迎暗藝有關,已傳承至第五代,仍見活力與傳承動能,且保留南管曲樂80首以上,人人可彈拉唱曲,前後場均可互換,具藝術價值。

2023-10-12

清領初期,林姓六堂兄弟奉請「六房媽」自唐山渡海入臺,於雲林地區分房拓墾,並於清道光30年(1850)發展出「過爐」各房輪流奉祀模式,最初僅限林姓才能擔任爐主主辦每年的祭祀活動,除了祭祀權轉換之外,也有家族歲時聚餐的意義。

2023-11-03

南管音樂是台灣漢族的重要傳統音樂項目,其固有的傳承制度使得音樂的詮釋和表演具有高度的藝術性。這種音樂在藝術性上既充滿古樸色彩,又具有精湛的技藝。然而,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面臨著逐漸失傳的危機。張鴻明先生作為南管音樂的保存者,在南管音樂的歷史、傳承以及藝術性方面呈現了完整的代表性。他不僅在音樂領域取得卓越的成就,還致力於培養後進人才。他的努力和貢獻使得他成為台灣南管音樂的典範,代表著這個古老藝術形式的傳統和價值。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