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絲傀儡技藝

臺北市

跳鍾馗-林金鍊

跳鍾馗-林金鍊

臺北市

懸絲傀儡技藝

跳鍾馗-林金鍊

2023-10-13

臺灣跳鍾馗的主要目的在於驅除邪煞,祈求生活環境安寧。以鍾馗驅邪的習俗基本上是由中國大陸古代驅逐疫鬼的大儺轉化而來,明清學者認為鍾馗是由古人擊鬼法物之一的『終葵』(桃木棒)衍化,最遲應該在唐初神格化。關於鍾馗的傳說甚多,其中一則敘述鍾馗出現在唐明皇臥病時的夢境裡,以啖鬼手段驅邪。在宋代,除了沿襲唐人年終懸掛鍾馗圖像避邪的習俗外,除夕時並有由伶工裝扮鍾馗,敲擊鑼鼓遊行的儀式。

臺灣的跳鍾馗應該來自於福建和廣東戲班的習俗,但臺灣近代跳鍾馗的科儀,已是不同戲劇交流,以及與道士和法師的符咒、科儀混合的結果。目前臺灣跳鍾馗的演出形式有二,一種是由演員扮演鍾馗一角進行儀式,另一種則是由藝師操作傀儡戲偶來執行儀式。

景春堂掌中劇團的林金鍊所使用的鍾馗戲偶,是屬於傀儡戲中的懸絲傀儡偶,臺灣的傀儡戲於清代隨著福建移民來到臺灣,分為南北兩派,北傀儡以除煞科儀為主,喜慶為輔。跳鍾馗不僅是其演出的基本項目,也時常是民間請傀儡戲班演出的主要目的。掌中戲班和傀儡戲班的跳鍾馗,皆由師傅操弄懸絲傀儡,布袋戲班的跳鍾馗應源自於傀儡戲班。

懸絲傀儡的跳鍾馗是由北臺灣的傀儡戲班和後來的布袋戲班,從清代保存至今。林金鍊(1933-)為臺灣目前跳鍾馗的資深傀儡藝師,其先跟隨身兼道士和布袋戲演師兩份差事的父親林祥,耳濡目染地學習布袋戲和民俗技藝。18歲起師承李天祿(1910-1998)學習布袋戲,其後向陳溪(生卒年不詳)學習符法和道士科儀,兼具跳鍾馗與布袋戲技藝。後來林金鍊用父親的團號「景春堂」,專心研究跳傀儡等民俗技藝,並成立景春堂傀儡掌中劇團。林金鍊改變了跳鍾馗儀式表演,在儀式布景方面,主壇前增加了絢麗的五色布,科儀方面加入了蓋碗、畫符,甚至加入了臺詞口白幫襯。除了完成驅邪、祈福等目的,也提升欣賞效果。林金鍊歷年曾參與臺北燈會的主燈祈福、西門紅樓開幕、新舞臺的啟用典禮等等,並於民國100年(公元2011年)榮獲臺北市傳統藝術藝師奬。

相關文章

2023-11-07

周洪明雪受有嚴謹的歌仔戲訓練,師承蔣武童、官漢樓、潘文煥、王泗海等海派京劇名伶,又受金枝、洪月燕、林天成等戲曲藝人調教,奠定文武全才的工底與唱腔,為1960年代知名小生。唱起乞丐調、江湖調、南音、四空仔等聲音飽滿,對戲能說、能唱、能演、能導,身段優美,唱曲動聽。

2023-11-03

北管戲曲是台灣民間的重要傳統,曾在台灣的節慶、廟會和其他慶典活動中扮演關鍵角色。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並在台灣流行,特別是因為其適應廟會的熱鬧氣氛而迅速流行。北管戲曲也被稱為「亂彈」,是一種相對容易理解和受眾廣泛的戲曲形式,相對於其他更傳統的崑曲形式。

2023-11-07

吉勝堂八家將成立於民國38年,由地方信徒自發性組成。儘管曾經面臨青黃不接、幾乎停頓的困境,但在地方人士的積極維持下,團隊仍持續運作並定期練習,參與地嶽殿及其他交陪廟的各項活動。這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款登錄基準,即「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的要求。吉勝堂的傳承技藝來自於臺南的林木師傅,他同時也是三五甲鎮山宮吉興堂八家將和西港慶安宮吉善堂八家將的導師,因此,吉勝堂、吉興堂和吉善堂這三家將館被視為兄弟館。早期,地嶽殿的家將曾經支援兄弟館參與地方盛事「西港香」,這體現了兩者之間深厚的情誼和師徒間的淵源。這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款登錄基準,即「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及文化之特色」。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