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青山王暗訪日巡

臺北市萬華區

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

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

臺北市萬華區

陪青山王暗訪日巡

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

2023-10-13

艋舺青山宮主祀「青山王」,又稱靈安尊王,相傳為三國時代吳國孫權的將領張悃,西元212年(漢獻帝建安十七年 ),奉派駐守泉州惠安地區,因其為人正直清廉,頗受地方人士愛戴;過世後,停柩於縣衙東配室內,就棺槨砌石為壇,每年春秋祭祀,凡有新官到任,三日內必備牲禮致祭以祈求民安物阜。

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縣令崔知節上任,前往祭拜,而墓碑突然傾倒,看到碑上竟刻有四句詩:「太平興國間,古縣本惠安;今逢崔知節,送我上青山」,於是崔將其墓遷往青山山下(今福建省惠安縣山霞鄉青山東麓),並建「青山宮」供奉之,從此張即被鄉民稱為「青山王」。另有一說法是五代十國中「閩國」的將領張悃,人稱「張將軍」,奉命鎮守惠安一帶,軍紀嚴明、愛民如子,逝世之後屢屢顯靈,因在青山附近建廟祭祀,故尊稱其為「青山王」。

宋高宗建炎年間,金兵入侵,青山王顯靈助戰,因此被加封為「靈惠侯」;宋端宗南渡時遭遇風浪,青山王顯靈救難,端宗於是加封青山王為靈安王;明太祖征元時,青山王又顯靈助戰,於是明太祖加封青山王為「靈安尊王」。

清朝乾隆、嘉慶之後,以泉州三邑與同安人為主的大量移民,跨海沿著河靠岸定居臺北艋舺,並與當地平埔族通婚後人口增多,商業也開始發展,艋舺因而大為繁榮,形成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艋舺變為全臺灣第三大都市。1853年(咸豐三年)頂下郊拼落敗的泉州同安人,遷徙至大稻埕經商,艋舺地區從此以泉州三邑人為主要住民。

1854年艋舺地區發生瘟疫,惠安籍漁民,從故鄉奉請泉州府惠安縣青山宮的靈安尊王至艋舺,想藉此弭平瘟疫,神輿行至艋舺舊街鬧區處(即今西園路)時,抬者無法前行,焚香叩問神意,經指示就地建廟。隨後因平安渡過瘟疫浩劫,街民感受靈安尊王的庇佑與靈驗,信徒因此大增,1856年再於艋舺郊區的蕃薯市街(廟之現址)興築新廟。1859年新廟艋舺青山宮落成。

靈安尊王發源於泉州府惠安縣,在艋舺青山宮供奉後,成為艋舺地區泉州三邑人的守護神,也逐漸成為其宗教信仰中心,該廟除祭祀青山王之外,還有自縣衙門巡捕審堂體系神格化而來的賞善罰惡八司(監察、長壽、獎善、陰陽、福德、罰惡、增祿、速報)以及枷將軍、鎖將軍的八將。農曆10月23日為青山王誕辰,每年艋舺青山宮均循例舉行盛大的「青山王祭典」活動,即所謂之「艋舺大拜拜」,農曆10月20、21日青山王巡察暗訪,22日為遶境、23日在艋舺青山宮前廣場舉行祝壽大祭後,一連串的祭祀活動才算結束。

青山王暗訪與遶境是艋舺大拜拜的最重頭戲,也是艋舺最具特色的節慶活動,更是臺北地區宗教觀光的盛事。艋舺青山宮的「青山王祭」,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的「霞海城隍祭」,以及大龍峒保安宮的「保生大帝祭」,並稱臺北市的三大廟會。 一說法是五代十國中「閩國」的將領,奉命鎮守惠安一帶、愛民如子,逝世後居民在青山附近建廟祭祀,故尊稱其為「青山王」。1854年艋舺地區發生瘟疫,惠安籍漁民,從故鄉奉請泉州府惠安縣青山宮的靈安尊王至艋舺,藉以弭平瘟疫,1856年於艋舺郊區的蕃薯市街(廟之現址)興築新廟,1859年新廟艋舺青山宮落成。農曆10月23日為青山王誕辰,每年艋舺青山宮均循例舉行盛大的「青山王祭典」活動,即所謂之「艋舺大拜拜」,農曆10月20、21日青山王巡察暗訪,22日為遶境、23日在艋舺青山宮前廣場舉行祝壽大祭後,一連串的祭祀活動才算結束。

相關文章

2023-11-08

曹永生是戰後臺灣本土培養的優秀京劇小生,他不僅在各派小生戲中有獨到的詮釋,還參與了雅音小集的新編戲創作演出。近年來,他還跨界參與各類傳統戲曲演出,展現了多方面的才華,並且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基於這些特點,曹永生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二目的標準,被認定為具有特殊性。

2023-11-14

臺東縣卑南族的南王、下賓朗及巴布麓部落,都有婦女工團(misa’ur,即換工團)以及專屬的小米祭慶典。婦女小米祭包含山田燒墾和種植小米,婦女工團(misa’ur)集體小米田除草,以及婦女小米除草完工祭(或完工慶)。 卑南族語Mangayaw,原意為「獵取」或「獵鹿」,同時指狩獵和復仇馘首的祭儀。大獵祭Mangayaw(含猴祭、除喪)是臺東縣內卑南族最重要的祭儀之一,源自於古代的狩獵祭儀,團體合擊訓練,以及部落復仇的戰爭行動。舉辦大獵祭Mangayaw(含猴祭、除喪)的時間,大約都是每年的12月。過程包括, 1、少年利用假日,集中到少年會館接受訓練。 2、會館修葺,祭司和巫師為部落祈福。 3、少年年祭(俗稱猴祭)。 4、少年成年禮,成年禮後的少年要為部落服役3年。 5、青年以上男子出發外地狩獵。 6、男子狩獵凱旋歸來,青年成年禮,大會舞。 7、除喪祭。

2023-11-02

淡水南北軒是一支具有超過90年歷史的北管音樂團體,其持續傳承、表演能力與團員間的默契和專業技能,使其展現出卓越的傳統民俗音樂價值,顯示出其高度的藝術性。這支樂團不僅在音樂演奏技藝上優秀,陣容壯大,並且在淡水和三芝地區獨樹一格,具有特殊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