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線條

花蓮縣秀林鄉

紋面傳統

紋面傳統

花蓮縣秀林鄉

美麗的線條

紋面傳統

2023-10-13

在傳統泛泰雅社會中,男子曾獵首、女子具織布能力,始獲得紋面資格,方能論及婚嫁。紋面禮俗象徵在生命進程中成為「社會人」,肩負成家、保護聚落之社會責任,死後得以進入祖靈界。紋面禮俗含括了傳統泛泰雅文化中生命儀禮、社會責任、超自然觀念等地方知識。雖然今日紋面已不再廣為實踐,轉化為貼紋面貼紙、暫時性紋畫之行為,仍被族人作為族群認同之重要表徵。

紋面文化著重於人格、精神文化的保存和發揚,對泛泰雅族人(太魯閣族、賽德克族、 泰雅族)而言,為重要的傳統表徵,具傳統性、文化性與典範性。

有鑒於紋面文化瀕臨消失危機,目前縣內僅存4位紋面老人,應予以登錄保存,以彰顯該文化在維繫族群核心價值之重要性。

柏達散學會十多年來與紋面老人交流,給予精神性支持,並留下珍貴影音紀錄,甚至到國內外各地宣揚紋面文化,使世人消除對紋面習俗之歧視,落實保存維護工作,應予以登錄肯定。

相關文章

2023-11-03

傳承自張鴻明、蘇榮發、蔡青源等名師,熟悉上下四管,能正確體現南管之知識技藝。現為振聲社館先生,長期從事南管教學,並整理一套深入淺出的南管教學方式,有傳承南管之熱忱與實際作為。對於南管推廣與教育貢獻良多,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11-10

清代時先民從唐山渡海來台,濱海的福興、埔鹽兩鄉因位處風頭水尾,載拓荒的艱辛歲月,水利設施不善,到春耕時期,各庄農民常為了爭奪灌溉水源,發生械鬥事件。在鹿港郊區的北方、東方、南方有三個聯庄的組織,分別為頂十二庄(今海埔厝、洋仔厝等村莊)、中十二庄(即許厝埔一帶)及廈十二庄(今埔鹽、福興鄉一帶)。早年,此三個聯庄組織均至鹿港天后宮恭請媽祖,迎接媽祖到村莊內繞境祈福,目前「廈十二庄」每年仍至天后宮迎媽祖。

2023-11-13

土地公信仰源自人民對土地的崇拜。《說文解字》:「土,地之吐生萬物者也。」因土地孕育萬物、生長五穀,供給人民生活所需,因此土地崇拜是許多民族共通的信仰。 中國的土地崇拜源起於上古時代的后土、社神信仰。先民祭拜天神,後來也進行祭拜地神的活動,但以「社」稱之。《說文》:「社,地主也,從示土」指出社即土地之主,社神即土地之神,而在《周禮》、《禮記》中都認為「后土,即社神也。」。由此可見,土地之神即社神,亦即后土。而先民將土地視為有神靈的。 由於土地遼闊無法遍祭,需封土立社分區祭祀。故土地之神遍布各地。『土地神』原為自然崇拜,後卻轉化為人格神。在《禮記‧祭法》中提出:「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此外。《淮南子‧氾論》「禹勞力天下,而死為社」高誘注:託祀於后土之神。說明后土為共工之子句龍,或為大禹。此皆為自然崇拜人格化的結果。 關於土地神的由人轉化而來的傳說眾多。在台灣較普遍流傳之傳說有二。一說土地公原名張福德,其生前樂善好施造福鄉土,死後受玉帝冊封為「福德正神」。二說周朝上大夫家中有家僕張福德,護衛主人之千金尋父,卻凍死途中,臨終時,空中出現「南門大仙福德正神」九字。爾後土地公廟又稱福德廟、福德宮。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