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好兄弟點一盞溫暖的燈

金門縣金城鎮

普渡燈

普渡燈

金門縣金城鎮

為好兄弟點一盞溫暖的燈

普渡燈

2023-10-13

金門每年農曆七月初一日起,家家戶戶在門口都會懸掛一盞普渡燈,為停留陽間的孤魂滯魄照明引路,此項風俗在臺灣已甚為少見,但此風俗傳統卻仍存留於金門地區,成為金門在農曆七月間信仰風俗上的特色景觀。

傳統風俗上農曆七月俗稱「鬼月」,按俗例開鬼門讓陰間的孤魂滯魄們,返回到陽間接受一般民眾施普的日子,而在金門習俗中,每年農曆七月初一日開始,家家戶戶門口都會懸掛一盞普渡燈,並於家戶門口、村落要地、山邊草地、海岸沙灘等處進行祭拜,更重視者則延請道長進行普渡儀式,以祭祀無人奉祀的孤魂滯魄;農曆七月十五日則普遍舉行中元普渡之儀節。農曆七月祭祀無人奉祀的孤魂滯魄或進行中元普渡在華人社會非常普遍,但在農曆七月家家戶戶懸掛起一盞盞「普渡燈」的習俗。

懸掛普渡燈的由來已久,相傳是為了讓農曆七月份到陽間的孤魂滯魄們們暢行無阻,便於趕路好回家,不要在戶外逗留,而流傳下來的習俗。此外,普渡燈上書有詩經「七月流火」的字句除了代表著農曆七月入秋天氣轉涼的氣候現況,也蘊含著先人在七月點火照明一語雙關的智慧。 「普渡燈」又稱「七月流火」,因為具有古昔生活傳承意涵而發展成為地方特色,依照金門地區的傳統信仰,農曆七月初一日起,各家戶門口都會懸掛起一盞普渡燈,老式的「普渡燈」燈罩為漆上綠色的鐵制框架,三面有遮風用玻璃,玻璃上有彩繪花草並書寫「中元普渡」、「七月流火」、「陰光普照」等字,造型簡單古樸。

而「七月流火」一語出自《詩經‧國風‧豳風》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之句。「七月流火」中的「七月」指夏曆的七月;「流」指移動、落下;「火」,不是指「火熱」、「炎熱」,而是「毀」的通假字,也應讀「毀」音,指天蠍座中的「大火星」。大火星簡稱火、火星、大火,也叫辰星、商星,天文學上稱之為「心宿二」。此星高掛蒼穹,逐漸西移、流墜的時候(「流」,有流動、墜落之意),天氣就開始轉涼了。古人觀察到夏曆的七月黃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漸西降,這時「知暑漸退而秋將至」,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七月流火」。

相關文章

2023-11-13

在儀式正典當日,約在下午6時乩童便會帶領著爐主與頭人(地方的意見領袖)祭祀太祖,恭請老祖降臨公廨接受族人的祝壽,接著開始進行點豬儀式,請求太祖點收各項祭品。接著便會稍作休息,直到晚間11時才會再次開始儀式,而這之間則是安插許多表演活動。到了11時,乩童便會開始拜天公、牽曲、翻豬、再牽曲(「牽曲」是一種由婦女擔任,雙手交叉牽圍成圈,配合簡單的二進一退舞步,邊唱邊跳的儀式歌謠,主要在於感念太祖的庇護),至此頭一日的夜祭算是告一段落。隔天15日上午約8時,便會到村內各家進行牽曲祝賀,牽曲結束後便進行禁向與收向儀式(將神靈引回祭祀用的瓶體之中),等到中午時分,村內族人與來賓一起享用午餐後,約下午2時左右擲杯選出下屆爐主及頭家,至此整個太祖夜祭儀式便算是完成。

2023-11-07

東竹林保安宮管理委員會的牛犁歌陣展現了多層次的藝術價值。他們保留了傳統牛犁歌的曲調風韻,並將前場的丑角演出、後場的人聲助唱、樂器演奏等分工巧妙結合,呈現出生動的戲演場景,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在參與者結構上,他們堅持男性組陣,前場由男童飾演丑角,後場由成年男性以人聲吟唱,且不使用現代擴音器材,展現了獨特性。此外,他們的表演傳承了地方特色,是西港刈香活動中重要的民俗陣頭之一,具有深厚的地方文化背景。这种融合傳統和現代的表演,使得他們在地方文化傳承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2023-10-13

臺灣跳鍾馗的主要目的在於驅除邪煞,祈求生活環境安寧。以鍾馗驅邪的習俗基本上是由中國大陸古代驅逐疫鬼的大儺轉化而來,明清學者認為鍾馗是由古人擊鬼法物之一的『終葵』(桃木棒)衍化,最遲應該在唐初神格化。關於鍾馗的傳說甚多,其中一則敘述鍾馗出現在唐明皇臥病時的夢境裡,以啖鬼手段驅邪。在宋代,除了沿襲唐人年終懸掛鍾馗圖像避邪的習俗外,除夕時並有由伶工裝扮鍾馗,敲擊鑼鼓遊行的儀式。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