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子弟傳承戲曲藝術

臺北市大同區

台北靈安社神將陣頭

台北靈安社神將陣頭

臺北市大同區

北管子弟傳承戲曲藝術

台北靈安社神將陣頭

2023-10-13

清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為配合台北稻江霞海城隍老爺的祭祀活動,大稻埕地區從商的信徒們集資,赴大陸福建福州恭塑謝、范二將軍神將,組成靈安社。(吳亞梅(1987),「靈安社一一八年記」。民俗曲藝,第47期,頁26)

台北靈安社謝范二將軍平日供奉於台北霞海城隍廟內,至清末迄今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皆擔任霞海城隍輿前開路壓陣北管社,謝范二將軍老祖為北台灣開光最久的神將,迄今已一百四十一年,也是臺北市現存歷史最悠久北管子弟團體。 謝范二將軍將軍分別名為謝必安及范無救,台北霞海城隍廟內靈安社謝范二將軍神龕外兩副對聯分別為「必難瞞我善惡正邪皆立判,安得欺人是非曲直總先知」及「無須奸宄到此門來他戰慄,救應忠良隨何處去我扶持」,第一個字即分別為「必、安、無、救」四個字。

台北靈安社成立於清同治10年(西元1871年),為臺北大稻埕八大軒社中最早成立之軒社,迄今已有141年之歷史。

神將陣頭包括謝、范二將軍與文、武二判官,不僅造型獨特、且其出陣儀式、配帶物件與藝員衣著等,均具典範性效用。

台北靈安社是廟會活動的重要支援性組織,出動神將陣頭,結合各寺廟之神明祭典,是形成本市民間風俗信仰活動不可或缺的要素。

具備傳統性、地方性、歷史性、文化性以及典範性,台北靈安社不僅將相關文物保存良好,並具傳習功能及適任保存工作,確實值得登錄保存。

相關文章

2023-11-14

「上白礁」係「前往白礁鄉謁祖」之意。據考證,學甲上白礁源於清領時期,學甲地區鄉民經常於保生大帝神誕日前的農曆3月11日返回原鄉福建泉州白礁慈濟宮謁祖;日治時期後由於臺灣、中國民間往來受限,遂逐漸改於當年登陸之處(將軍溪畔)舉行隔海謁祖祭典。初期受限於人力、物力,並非年年舉辦,約於20世紀中葉固定為每年舉辦。

2023-11-07

溪南寮興安宮管理委員會的金獅陣具有多重特色和藝術性。他們使用紅面獅頭帶陣,並結合舞獅、宋江陣式等元素,呈現出陽光之氣。從舞獅到器械對打,再到空手連環、八卦陣式等等,都展現出高度的技藝和藝術性。其中的「刣獅」動作最具特色,獅頭的製作過程也注重儀式性,使用紙糊工法,由施家代代相傳,並且保留第1代師傅施金水的獅頭作品。

2023-11-13

新營太子宮為臺灣太子廟信仰的開基祖廟之一,神像歷史悠久,分靈遍及海內外,更擔任北港朝天宮、鹽水港護庇宮、臺南大天后宮等廟之先鋒官一職,再加上懸於舊廟正殿上方的「奉玉旨勒令」旨牌,這些不同形式的「權威」使得新營太子宮逐漸形成臺灣三太子信仰之祖廟,而名揚內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