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神同遊護台北

臺北市大同區

台北霞海城隍廟五月十三迎城隍

台北霞海城隍廟五月十三迎城隍

臺北市大同區

與神同遊護台北

台北霞海城隍廟五月十三迎城隍

2023-10-13

「城隍」本是古代神話中守護池的神後來成為祈雨賑災、趨凶除惡、護國保邦及管理亡魂之神,掌管陰陽兩界,深得民眾的信仰和敬服。禮記禮運篇記載:「天子大腊八,水庸居第七」,意指天子每年要祭祀的八位神祇中,第七位是城隍,故最初僅天子可以祭拜,城隍塑像供人膜拜,傳說始於三國時代的吳國。

原為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下店鄉海邊厝五鄉庄居民的守護神,因下店鄉別名「霞城」,而廟設於霞城的「臨海」門旁,故名「霞城城隍廟」,1821年有一百多名同安人渡海來臺,奉載霞海城隍金身隨行,來臺初期安置於艋舺八甲庄,由陳金絨奉祀,後逐漸成為同安人的共同信仰。1853年(咸豐三年)艋舺發生「頂下郊拼」械鬥,被打敗的同安人帶著霞海城隍爺來到大稻埕,最初置於陳金絨之子陳浩然的糕餅舖,隨後移居至大稻埕的同安人增多,香火漸盛,陳浩然與同安鄉親共同籌資建廟,1856年興建,1859年臺北霞海城隍廟落成。

大稻埕的建街係從艋舺同安人移居後才開始,霞海城隍廟在大稻埕建街之初建廟,成為該地區的主要信仰中心,後來大稻埕逐漸取代艋舺成為臺北的經濟發展中心,商人利用廟會促銷商品,將迎神賽會與商業經濟聯結起來,也讓霞海城隍爺的神威遠播,大稻埕街區的繁榮與霞海城隍廟信仰的發展,二者相互關係密切。

台北霞海城隍廟奉祀城隍爺、城隍夫人、八司官、文武判官、謝、范將軍、八將、馬使爺與月下老人等等共有600多尊神像,曾經是全臺神像密度最高的廟(僅佔地46坪),第一次有資料記載的祭典是1879年(光緒五年),日治時代曾禁止舉辦廟會與遶境,惟1898年發生瘟疫,為祈神明保佑,才又開禁,繼續迎神鎮煞的活動。其祭典和遶境活動,最初由三郊人士分別輪流擔任爐主,近40年來由祭典委員會協助迎神祭典,聚集地方人士與財力參與,更加入慈聖宮、法主公廟及境內八大軒社陣頭的支持;現在由廟方自籌款項辦理迎神慶祝。

臺灣各地亦有多處奉祀城隍老爺,但迎城遶境的時間各地不一,相傳自清代1879年以來,即依循泉州府同安縣祖廟,以農曆5月13日做為聖誕遶境日。依台北霞海城隍廟所保留的歷史文獻記載,臺北霞海城隍廟歷年祭行事:「5月6日海內會祭典,5月11日放軍(後來改為5月6日),5月11、12日暗訪,5月13日遶境行列,5月18日收軍。

台北霞海城隍廟因大稻埕商業蓬勃發展,於清末、日治時代時已成為全島香火最盛的廟宇之一。除日常祭祀活動中有無數信眾前來上香祈福外,每逢城隍爺聖誕祭典期間(5月6日至18日),往來祝壽的信眾與香客更是熙來攘往,絡繹不絕。期間5月11、12日兩夜由城隍爺部屬八將等,巡視全境暗訪捉拿妖魔,13日中午恭請城隍老爺出巡遶境,這時各種遊藝團體應店家之請,跟隨助興,並彼此爭奇鬥豔,家家戶戶在此期間宴請賓客,演戲助興,全省各地擠滿前來觀賞的信眾與觀光客,使熱鬧達到最高峰。

台北霞海城隍每年的暗訪、遶境活動,自清朝末年以來即以盛大熱鬧而受到關注,也是霞海城隍信仰中最主要並最受注目的活動。城隍暗訪的陣頭與排場儀式,雖歷年略有變化,惟至今仍每年重覆例行舉行,與艋舺青山王、新莊大眾爺,並稱為臺北地區三大暗訪活動。城隍廟每年的遶境活動,吸引無數人潮參觀,熱鬧非凡,為北臺灣一大宗教盛事,號稱北臺第一,與北港的迎媽祖廟會齊名,因而有「北港迎媽祖、臺北迎城隍」,以及「五月十三人看人,迎神賽會甲天下」之喻。

相關文章

2023-11-03

九龍殿宋江陣為西港香及蕭壠香重要武陣之一,九龍殿宋江陣發展,主要支撐因素為歷史背景、地理、宗教、血緣等,而其成立的目的乃是為了護衛九龍殿主神謝府元帥聖駕。該宋江陣是九龍殿神明的駕前護衛,陣式武術、兵器對打、雙手連環皆訓練有素,於九龍殿神明廟會活動中是不可缺少,所以九龍殿宋江陣的成立最主要南勢是宗教信仰中心需要而成立的。目前以參加每三年一科的西港仔香而籌組。 陣式有1.發彩2.拋箍3.請圈4.拜禮5.開城門6.龍捲水7.穿心8.個人兵器9.蜈蚣陣10.蜘蛛結網11.雙人兵器12.八卦陣13.七星陣14.拜禮;自該陣拳種來由來看,該陣傳習套路有春桃鶴、羅漢鶴、綑花散寺、 飛鶴拳及梅花拳。

2023-11-10

「遶境」出巡是台灣民間信仰最為普遍常見的活動,是指神明巡視轄區,一般神明也有所謂「溫庄」的活動。遶境出巡屬於角頭性的例行性活動,目的在巡視地方驅除邪煞、祈求合境平安。九庄媽的祭祀組織可以祭祀圈概念含概,雖無實質廟宇,但九庄媽相關祭祀活動,包括請媽祖、過爐、出巡及到食水嵙刈香,其祭祀費用皆由輪值庄頭負擔,有頭家爐主的組織,亦有巡境的範圍,可說是一個有神無廟的地方性祭祀圈。九庄媽信仰對於新社地方社會、文化與歷史具有型構「新社地方」的精神動力、為地方拓墾歷史記憶、地方文化發展根基等特殊且深厚的意義。

2023-11-03

吳清發父親吳土是「慶梨園」北管子弟,因而吳清發相當早就接觸到北管戲曲。戰後,吳土於民國38年(西元1949年)組「新樂園掌中劇團」,前場請人,後場自己負責,請過的主演有江萬長、張文源等人。民國41年(西元1952年)吳清發開始擔任主演,曾陸續向江萬長、陳坤輝、李木火、張文源及林牛、等人學戲。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