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人進入臺北盆地南緣淺山地帶,種植稻米與茶葉遭遇蟲害,在山地種茶,開採開採樟腦與大菁染料,時常遭受泰雅族的攻擊,挖掘煤礦易得肺病,使得安溪人的生存環境顯得艱辛,也因此在困厄中越需要信仰的力量加以慰藉,於是信仰原鄉的清水祖師與尪公,希望尪公能驅逐害蟲、調解原漢衝突、醫治病體,尪公成為維護人身安全與經濟利益的神祇,形成許多聚落迎請尪公辦理年例祭典。
日治時期各年例聚落迎尪公是一庄過一庄,範圍涵蓋今日的三峽區、鶯歌區、樹林區柑園、大溪區中庄,時間從農曆8月26日至9月初一,戰後受到政府施行統一祭典政策的影響,使得尪公年例祭典表現得非常多元且複雜,「三角湧迎尪公」指的是統一祭典的部分,包含了三峽區、鶯歌區部分、大溪區中庄,祭典時間集中在農曆8月15日,年例聚落委託三峽長福巖向木柵忠順廟與木柵、景美、萬隆集應廟請尪公,再從三峽長福巖請尪公與清水祖師,同時迎請與地方有信仰關係之神明,迎請眾神舉辦年例祭典。
三峽一帶的許多聚落,傳統上在農曆正月迎清水祖師,俗稱為「祖師公戲」,有著祈求整年平安的意涵,農曆8月迎清水祖師與尪公,俗稱為「尪公戲」,則是在歲末答謝平安,清水祖師與尪公信仰有著地方的歷史記憶,年初與年尾的祭典成為民眾重要的年中行事,構成地方社會的生活型態與歲時祭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