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絲傀儡技藝

臺北市

跳鍾馗-林金鍊

跳鍾馗-林金鍊

臺北市

懸絲傀儡技藝

跳鍾馗-林金鍊

2023-10-13

臺灣跳鍾馗的主要目的在於驅除邪煞,祈求生活環境安寧。以鍾馗驅邪的習俗基本上是由中國大陸古代驅逐疫鬼的大儺轉化而來,明清學者認為鍾馗是由古人擊鬼法物之一的『終葵』(桃木棒)衍化,最遲應該在唐初神格化。關於鍾馗的傳說甚多,其中一則敘述鍾馗出現在唐明皇臥病時的夢境裡,以啖鬼手段驅邪。在宋代,除了沿襲唐人年終懸掛鍾馗圖像避邪的習俗外,除夕時並有由伶工裝扮鍾馗,敲擊鑼鼓遊行的儀式。

臺灣的跳鍾馗應該來自於福建和廣東戲班的習俗,但臺灣近代跳鍾馗的科儀,已是不同戲劇交流,以及與道士和法師的符咒、科儀混合的結果。目前臺灣跳鍾馗的演出形式有二,一種是由演員扮演鍾馗一角進行儀式,另一種則是由藝師操作傀儡戲偶來執行儀式。

景春堂掌中劇團的林金鍊所使用的鍾馗戲偶,是屬於傀儡戲中的懸絲傀儡偶,臺灣的傀儡戲於清代隨著福建移民來到臺灣,分為南北兩派,北傀儡以除煞科儀為主,喜慶為輔。跳鍾馗不僅是其演出的基本項目,也時常是民間請傀儡戲班演出的主要目的。掌中戲班和傀儡戲班的跳鍾馗,皆由師傅操弄懸絲傀儡,布袋戲班的跳鍾馗應源自於傀儡戲班。

懸絲傀儡的跳鍾馗是由北臺灣的傀儡戲班和後來的布袋戲班,從清代保存至今。林金鍊(1933-)為臺灣目前跳鍾馗的資深傀儡藝師,其先跟隨身兼道士和布袋戲演師兩份差事的父親林祥,耳濡目染地學習布袋戲和民俗技藝。18歲起師承李天祿(1910-1998)學習布袋戲,其後向陳溪(生卒年不詳)學習符法和道士科儀,兼具跳鍾馗與布袋戲技藝。後來林金鍊用父親的團號「景春堂」,專心研究跳傀儡等民俗技藝,並成立景春堂傀儡掌中劇團。林金鍊改變了跳鍾馗儀式表演,在儀式布景方面,主壇前增加了絢麗的五色布,科儀方面加入了蓋碗、畫符,甚至加入了臺詞口白幫襯。除了完成驅邪、祈福等目的,也提升欣賞效果。林金鍊歷年曾參與臺北燈會的主燈祈福、西門紅樓開幕、新舞臺的啟用典禮等等,並於民國100年(公元2011年)榮獲臺北市傳統藝術藝師奬。

相關文章

2023-11-14

濃溪畔右堆地區新威客家聚落本有清明後祭拜義塚習俗,而當1923年建新威勸善堂後,居民將敬義塚、送字紙灰兩習俗結合,並擇新威聖君廟張君聖者聖誕時舉辦,祭典內容包括:送字紙灰、祭河江、祭聖大典和祭義塚,保存客家傳統信仰,傳承新民庄古昔生活,日治時期雖一度中斷,但二戰後重新恢復,已成為新民庄固定歲時祭儀,具傳統性。

2023-11-02

賴碧霞女士是台灣客家山歌的代表性人物,她的才華和努力為客家山歌的傳承和創新作出了重要貢獻。她的唱腔婉轉細膩,擅長各類型的客家山歌演唱,深受觀眾喜愛。在台灣歷史上,她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和重要地位。根據桃園縣傳統表演藝術無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的審議,賴碧霞女士符合「傳統表演藝術民俗及有關文化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所稱之藝術性、特殊性及地方性的要求。因此,她的登錄具有充分的理由。

2023-11-14

布農族人是從hanito精靈的基礎、崇敬「天」(Dihanin)和祖靈的概念上,發展出日常生活中的信仰和祭典儀式。 臺東的布農族人,從19世紀初開始,分別由今南投、花蓮跨越中央山脈,進入今臺東縣新武路溪流域及大崙溪流域建立聚落。日治時期被日本殖民政府強迫集團移住到新武呂溪、北絲鬮溪和卑南溪流域。這些被移住的部落,縱然在艱困的環境下,因生活習性使然,傳統的信仰和祭儀仍然保存。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