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青山王暗訪日巡

臺北市萬華區

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

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

臺北市萬華區

陪青山王暗訪日巡

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

2023-10-13

艋舺青山宮主祀「青山王」,又稱靈安尊王,相傳為三國時代吳國孫權的將領張悃,西元212年(漢獻帝建安十七年 ),奉派駐守泉州惠安地區,因其為人正直清廉,頗受地方人士愛戴;過世後,停柩於縣衙東配室內,就棺槨砌石為壇,每年春秋祭祀,凡有新官到任,三日內必備牲禮致祭以祈求民安物阜。

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縣令崔知節上任,前往祭拜,而墓碑突然傾倒,看到碑上竟刻有四句詩:「太平興國間,古縣本惠安;今逢崔知節,送我上青山」,於是崔將其墓遷往青山山下(今福建省惠安縣山霞鄉青山東麓),並建「青山宮」供奉之,從此張即被鄉民稱為「青山王」。另有一說法是五代十國中「閩國」的將領張悃,人稱「張將軍」,奉命鎮守惠安一帶,軍紀嚴明、愛民如子,逝世之後屢屢顯靈,因在青山附近建廟祭祀,故尊稱其為「青山王」。

宋高宗建炎年間,金兵入侵,青山王顯靈助戰,因此被加封為「靈惠侯」;宋端宗南渡時遭遇風浪,青山王顯靈救難,端宗於是加封青山王為靈安王;明太祖征元時,青山王又顯靈助戰,於是明太祖加封青山王為「靈安尊王」。

清朝乾隆、嘉慶之後,以泉州三邑與同安人為主的大量移民,跨海沿著河靠岸定居臺北艋舺,並與當地平埔族通婚後人口增多,商業也開始發展,艋舺因而大為繁榮,形成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艋舺變為全臺灣第三大都市。1853年(咸豐三年)頂下郊拼落敗的泉州同安人,遷徙至大稻埕經商,艋舺地區從此以泉州三邑人為主要住民。

1854年艋舺地區發生瘟疫,惠安籍漁民,從故鄉奉請泉州府惠安縣青山宮的靈安尊王至艋舺,想藉此弭平瘟疫,神輿行至艋舺舊街鬧區處(即今西園路)時,抬者無法前行,焚香叩問神意,經指示就地建廟。隨後因平安渡過瘟疫浩劫,街民感受靈安尊王的庇佑與靈驗,信徒因此大增,1856年再於艋舺郊區的蕃薯市街(廟之現址)興築新廟。1859年新廟艋舺青山宮落成。

靈安尊王發源於泉州府惠安縣,在艋舺青山宮供奉後,成為艋舺地區泉州三邑人的守護神,也逐漸成為其宗教信仰中心,該廟除祭祀青山王之外,還有自縣衙門巡捕審堂體系神格化而來的賞善罰惡八司(監察、長壽、獎善、陰陽、福德、罰惡、增祿、速報)以及枷將軍、鎖將軍的八將。農曆10月23日為青山王誕辰,每年艋舺青山宮均循例舉行盛大的「青山王祭典」活動,即所謂之「艋舺大拜拜」,農曆10月20、21日青山王巡察暗訪,22日為遶境、23日在艋舺青山宮前廣場舉行祝壽大祭後,一連串的祭祀活動才算結束。

青山王暗訪與遶境是艋舺大拜拜的最重頭戲,也是艋舺最具特色的節慶活動,更是臺北地區宗教觀光的盛事。艋舺青山宮的「青山王祭」,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的「霞海城隍祭」,以及大龍峒保安宮的「保生大帝祭」,並稱臺北市的三大廟會。 一說法是五代十國中「閩國」的將領,奉命鎮守惠安一帶、愛民如子,逝世後居民在青山附近建廟祭祀,故尊稱其為「青山王」。1854年艋舺地區發生瘟疫,惠安籍漁民,從故鄉奉請泉州府惠安縣青山宮的靈安尊王至艋舺,藉以弭平瘟疫,1856年於艋舺郊區的蕃薯市街(廟之現址)興築新廟,1859年新廟艋舺青山宮落成。農曆10月23日為青山王誕辰,每年艋舺青山宮均循例舉行盛大的「青山王祭典」活動,即所謂之「艋舺大拜拜」,農曆10月20、21日青山王巡察暗訪,22日為遶境、23日在艋舺青山宮前廣場舉行祝壽大祭後,一連串的祭祀活動才算結束。

相關文章

2023-09-18

鷄籠中元祭起緣於咸豐元年(1851)8月之漳泉械鬥,雙方死傷眾多;挑釁報仇將發生的時候,漳泉地方人士出面調解,再次械鬥之衝突終於平息;取代以字姓輸值主普,超渡普施孤魂幽靈,以血緣代替地域觀念,以賽陣頭來代替打破頭的陋習;達成社會和諧,共存共榮的大同世界,行之百年歷史悠久。

2023-10-12

七夕乞巧原是傳統社會的民俗活動,具有古昔生活傳承的價值意義,在臺南市七夕夜晚拜七娘媽生仍存在社會生活中,後轉換成為做十六歲的科儀,更是臺南在全臺灣至今唯一保留的成年禮。

2023-11-03

南聲社的南管音樂藝術性在國內音樂界和歐美的傳統音樂研究領域中受到高度肯定。這表示他們的表演具有卓越的藝術價值和水準,獲得了專家和觀眾的廣泛認可。南聲社致力於培養無數重要的南管表演人才。他們不僅教授傳統絃管音樂的技巧,還能精確詮釋這一藝術形式的內涵。團隊內的成員技法優秀,具有高超的演奏技能,使得他們的表演更加精湛。南聲社擁有豐厚的百年歷史,這代表著他們在南管音樂領域擁有深厚的根基和經驗。作為南管音樂表現最高的團體之一,他們代表了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的最高水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