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特色之祭典儀式

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西嶼鄉,澎湖縣望安鄉,澎湖縣七美鄉,澎湖縣白沙鄉,澎湖縣湖西鄉

澎湖小法祭祀科儀

澎湖小法祭祀科儀

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西嶼鄉,澎湖縣望安鄉,澎湖縣七美鄉,澎湖縣白沙鄉,澎湖縣湖西鄉

獨具特色之祭典儀式

澎湖小法祭祀科儀

2023-10-13

當先民開拓澎湖之際,道教亦隨之傳入。澎湖縣廟宇法師派別有普庵派、閭山派、疑似摩尼派三派,小法與乩童均為廟宇最基本且最密切的神職人員,小法祭祀科儀為宮廟各種神明慶典、廟會表演重要儀式,為本縣民間獨具特色之祭典儀式。


「澎湖小法祭祀科儀」雖來自原鄉,但在澎湖各宮廟裡,隨著年度固定的祭祀和配合宮廟的各類活動,已然傳承數百年,不論是普庵派、閭山派、或者疑似為摩尼派的三個系統,於此一一被延續,透過祭祀科儀,澎湖小法仍然完全保留其傳統性,且在宮廟文化中占有相當崇高的地位。

2.澎湖宮廟眾多,小法系統雖全為上述三系統,但在各自發展的脈絡上,有其特色,各種法事和大型活動上,呈現在地色彩,諸如王爺信仰的迎王、送王;宮廟修建的入火、出火等。不但延續傳統的科儀,也有地方運作上的特殊作法,形諸於外的則從法服的搭配穿著,到法器上的應用,其地方性的特色和價值不言可喻。

「澎湖小法祭祀科儀」有其發展背景,各系統派別在各村發展上固然有其脈絡,但也有部分因故而停輟,再求助別村別派傳習。因此,有淵源深而傳承遠的眾多宮廟小法祭祀科儀,也有半途改絃而豐富了演變事蹟者,構築成一種既單純又時出成規的演化現象,其歷史性值得深入探討和記錄。

「澎湖小法祭祀科儀」是為廣大的信眾與他們信仰的神祇而服務,其傳承和科儀皆有定規,但在澎湖宮廟的演化與廟會活動的多樣性,使之結合成相當具有文化性的體質,無論在送王或者宮廟入火等大型活動的祭祀上,皆有繁複的儀式與豐富的詮釋,構築成十分可觀的「澎湖小法祭祀科儀」文化。

相關文章

2023-11-14

1684年(清康熙23年)漢人移民受到渡臺禁令影響,形成「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現象,而有許多俗稱「羅漢腳」的單身男性遊民。當時臺灣瘴厲瘟疫嚴重、械鬥民變頻繁,這些羅漢腳過世後經常無人祭祀,淪為無祀孤魂,善心人士乃於中元普度加以祭祀。 在臺灣民間信仰觀念裡,認為每年農曆7月鬼門開,讓孤魂野鬼得以重返人間接受普度。農曆7月15日是地官大帝聖誕,民間信仰認為地官大帝具有「赦罪」能力,因此在此時透過普度,能使地官大帝赦度眾生。普度除了能協助孤魂野鬼或祖先獲得赦度,同時也能讓自己在陽世間獲得較好的生活,藉此達到境安人和、冥陽兩利。

2023-11-03

保存者賴宜和是一位具有豐富經驗的客家大戲藝師,不僅長期從事客家大戲表演藝術,還具備京劇、客家小戲、歌仔戲等多種劇種的演出技藝。他對客家大戲的相關知識和技術非常熟悉,能夠正確體現這一傳統表演藝術的精髓,並具有深厚的造詣。賴宜和具備傳習客家大戲的能力和意願,願意將自身的知識和技藝傳授給後人,推動客家大戲的傳承與發展。

2023-10-13

歲次乙酉年(民國34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後,瘟疫四起,民不聊生,又逢三期末劫,況西方風氣與物質漸漸趁虛入侵,誘惑人心,瑤池金母觀滾滾紅塵火宅,墜之甚易,出之甚難,若無慧力何能解脫輪迴之苦!乃於歲次戊子年(民國37年)農曆六月初三日普渡勝會,瑤池金母大發慈悲,救苦救難,在仙佛神聖諸高真護衛之下;聖駕下凡,發祥於花蓮市郊田浦荒野丘地的一間小茅屋中,廣收50位契子女,大顯母道,曉諭世人,造德修身,遵言向善,奉道而行,持戒以修,勤積公德,以化除劫難,共登瑤池仙境,風範光照人間。 註:以上文字參自「花蓮聖地慈惠堂總堂簡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