豔陽風沙中的耕種女子

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西嶼鄉,澎湖縣望安鄉,澎湖縣七美鄉,澎湖縣白沙鄉,澎湖縣湖西鄉

澎湖傳統蒙面

澎湖傳統蒙面

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西嶼鄉,澎湖縣望安鄉,澎湖縣七美鄉,澎湖縣白沙鄉,澎湖縣湖西鄉

豔陽風沙中的耕種女子

澎湖傳統蒙面

2023-10-13

澎湖地區的傳統蒙面習俗為適應澎湖特殊天候條件而形成的,澎湖地區特有的傳統衣飾。

地處亞熱帶的澎湖群島,夏天有驕陽如炙,冬天有鹹風肆虐,婦女長年在潮間帶捕魚及在田野裡耕作,臉、眼、髮、膚很容易受到鹹風烈日的傷害,因此出門勞動時皆習慣以毛巾以及約3台尺見方的布巾將整個頭臉包裹起來(只露出眼睛),以防被灼傷。因蒙面者多為女性,故有「蒙面女郎」的別稱,但亦有極少部分的男性作蒙面裝束。

近年來因為社會型態轉變,年輕一輩多不再從事農漁生產,以致蒙面的習俗已逐漸式微,但澎湖傳統蒙面的包覆法仍具相當的特色。

相關文章

2023-11-14

據傳乾隆13年(西元1748年)十二月初六日,媽祖後裔孫林各,跨海東遷,拓殖斯土。恭請林祖姑天上聖母聖像隨身護佑,並由同宗林謁公請林祖姑天上聖母神像從溪尾仔上岸並奉祀於田中央庄內。光緒5年(西元1879年),被信士請走不還,經田中央三位宗親邀月眉厝、柑仔井、牛埔仔番社口之間宗親,六人組成迎回林祖姑婆小組;爾後更邀請:大竹圍、番社口、牛埔仔、外快官、市仔尾、祖廟仔、下篰仔、中街仔、過溝仔、西庄仔、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北門口、南門口(番社)、坑仔內、田中央一、田中央二、田中央三、中察、柑仔井、草屯月眉厝一、月眉厝二,共聯合廿四庄林氏宗親之力,得以物歸原主。 之後經多年演變為:「中部二十四庄林祖姑天上聖母會」(暱稱 私媽祖會),由二十四庄林姓宗親於清代組成之神明會,所奉祀的媽祖原來屬於私媽祖,無固定會址,憑媽祖聖裁,輪流奉祀,至今已逾二百五十年。

2023-11-03

黃俊雄是台灣布袋戲界的重要代表性藝師,他的藝術貢獻不可忽視。他不僅開創了電視布袋戲的風潮,並成為了布袋戲界的指標性人物。他的表演技藝精湛,五音分明,口白生動,用詞典雅,展現了深厚的漢學基礎。他不僅在表演藝術方面有出色的表現,也在多角度上發展了布袋戲的技法,並具有突破傳統的創新精神。黃俊雄對偶戲的改良和傳承投注了巨大的心力,他所展現的文化和藝術價值不可忽視。

2023-11-13

土地公信仰源自人民對土地的崇拜。《說文解字》:「土,地之吐生萬物者也。」因土地孕育萬物、生長五穀,供給人民生活所需,因此土地崇拜是許多民族共通的信仰。 中國的土地崇拜源起於上古時代的后土、社神信仰。先民祭拜天神,後來也進行祭拜地神的活動,但以「社」稱之。《說文》:「社,地主也,從示土」指出社即土地之主,社神即土地之神,而在《周禮》、《禮記》中都認為「后土,即社神也。」。由此可見,土地之神即社神,亦即后土。而先民將土地視為有神靈的。 由於土地遼闊無法遍祭,需封土立社分區祭祀。故土地之神遍布各地。『土地神』原為自然崇拜,後卻轉化為人格神。在《禮記‧祭法》中提出:「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此外。《淮南子‧氾論》「禹勞力天下,而死為社」高誘注:託祀於后土之神。說明后土為共工之子句龍,或為大禹。此皆為自然崇拜人格化的結果。 關於土地神的由人轉化而來的傳說眾多。在台灣較普遍流傳之傳說有二。一說土地公原名張福德,其生前樂善好施造福鄉土,死後受玉帝冊封為「福德正神」。二說周朝上大夫家中有家僕張福德,護衛主人之千金尋父,卻凍死途中,臨終時,空中出現「南門大仙福德正神」九字。爾後土地公廟又稱福德廟、福德宮。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