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好兄弟點一盞溫暖的燈

金門縣金城鎮

普渡燈

普渡燈

金門縣金城鎮

為好兄弟點一盞溫暖的燈

普渡燈

2023-10-13

金門每年農曆七月初一日起,家家戶戶在門口都會懸掛一盞普渡燈,為停留陽間的孤魂滯魄照明引路,此項風俗在臺灣已甚為少見,但此風俗傳統卻仍存留於金門地區,成為金門在農曆七月間信仰風俗上的特色景觀。

傳統風俗上農曆七月俗稱「鬼月」,按俗例開鬼門讓陰間的孤魂滯魄們,返回到陽間接受一般民眾施普的日子,而在金門習俗中,每年農曆七月初一日開始,家家戶戶門口都會懸掛一盞普渡燈,並於家戶門口、村落要地、山邊草地、海岸沙灘等處進行祭拜,更重視者則延請道長進行普渡儀式,以祭祀無人奉祀的孤魂滯魄;農曆七月十五日則普遍舉行中元普渡之儀節。農曆七月祭祀無人奉祀的孤魂滯魄或進行中元普渡在華人社會非常普遍,但在農曆七月家家戶戶懸掛起一盞盞「普渡燈」的習俗。

懸掛普渡燈的由來已久,相傳是為了讓農曆七月份到陽間的孤魂滯魄們們暢行無阻,便於趕路好回家,不要在戶外逗留,而流傳下來的習俗。此外,普渡燈上書有詩經「七月流火」的字句除了代表著農曆七月入秋天氣轉涼的氣候現況,也蘊含著先人在七月點火照明一語雙關的智慧。 「普渡燈」又稱「七月流火」,因為具有古昔生活傳承意涵而發展成為地方特色,依照金門地區的傳統信仰,農曆七月初一日起,各家戶門口都會懸掛起一盞普渡燈,老式的「普渡燈」燈罩為漆上綠色的鐵制框架,三面有遮風用玻璃,玻璃上有彩繪花草並書寫「中元普渡」、「七月流火」、「陰光普照」等字,造型簡單古樸。

而「七月流火」一語出自《詩經‧國風‧豳風》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之句。「七月流火」中的「七月」指夏曆的七月;「流」指移動、落下;「火」,不是指「火熱」、「炎熱」,而是「毀」的通假字,也應讀「毀」音,指天蠍座中的「大火星」。大火星簡稱火、火星、大火,也叫辰星、商星,天文學上稱之為「心宿二」。此星高掛蒼穹,逐漸西移、流墜的時候(「流」,有流動、墜落之意),天氣就開始轉涼了。古人觀察到夏曆的七月黃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漸西降,這時「知暑漸退而秋將至」,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七月流火」。

相關文章

2023-11-07

魯凱族傳統歌謠唱頌隨其儀式性場域域與抒情之目的而有多種形式,其中最為著稱之一為部落公共軍事或祭典集會中圍舞場合之男性誇耀勇猛鬥志之勇士舞,以及相關男性領唱或獨唱之表現確屬明顯者,在此男性歌謠部放表現亦屬到地,顯現魯凱族傳統歷史重要或具代表性之文化意義。

2023-11-14

竹林山寺主祀「十八手觀音佛祖」(又稱蕃薯媽、十八股媽),係清乾隆三年(1738)隨著泉州晉江縣、南安縣、惠安縣等三邑移民,從安海龍山寺分靈抵臺創建艋舺龍山寺的觀音聖像之一,清嘉慶六年(1801)恭請至林口台地坪頂十八庄輪流奉祭。 昭和十三年(1938)4月興工創建「竹林山寺」,至昭和十四年(1939)2月竣工,昭和十五年(1940)農曆5月6日子時安座晉殿。後遇太平洋戰爭,全面停止了輪祀,到了戰後十八坪位才恢復輪值傳統。 民國三十八年(1949)輪值區域重新劃分為直屬坪位、巡迴坪位及正爐坪位,而後幾經合併更動,成為現今19坪位。早期信奉十八手觀音者以三邑人士為主,後因地緣及移民遷徙等因素,信仰逐漸擴及新北市與桃園市內安溪、漳州與客家移民,甚至戰後眷村外省新移民也擔任過爐主,呈現其兼容並蓄的多元文化風貌,成為北臺灣重要觀音信仰之一。

2023-11-02

賴碧霞女士是台灣客家山歌的代表性人物,她的才華和努力為客家山歌的傳承和創新作出了重要貢獻。她的唱腔婉轉細膩,擅長各類型的客家山歌演唱,深受觀眾喜愛。在台灣歷史上,她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和重要地位。根據桃園縣傳統表演藝術無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的審議,賴碧霞女士符合「傳統表演藝術民俗及有關文化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所稱之藝術性、特殊性及地方性的要求。因此,她的登錄具有充分的理由。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