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好兄弟點一盞溫暖的燈

金門縣金城鎮

普渡燈

普渡燈

金門縣金城鎮

為好兄弟點一盞溫暖的燈

普渡燈

2023-10-13

金門每年農曆七月初一日起,家家戶戶在門口都會懸掛一盞普渡燈,為停留陽間的孤魂滯魄照明引路,此項風俗在臺灣已甚為少見,但此風俗傳統卻仍存留於金門地區,成為金門在農曆七月間信仰風俗上的特色景觀。

傳統風俗上農曆七月俗稱「鬼月」,按俗例開鬼門讓陰間的孤魂滯魄們,返回到陽間接受一般民眾施普的日子,而在金門習俗中,每年農曆七月初一日開始,家家戶戶門口都會懸掛一盞普渡燈,並於家戶門口、村落要地、山邊草地、海岸沙灘等處進行祭拜,更重視者則延請道長進行普渡儀式,以祭祀無人奉祀的孤魂滯魄;農曆七月十五日則普遍舉行中元普渡之儀節。農曆七月祭祀無人奉祀的孤魂滯魄或進行中元普渡在華人社會非常普遍,但在農曆七月家家戶戶懸掛起一盞盞「普渡燈」的習俗。

懸掛普渡燈的由來已久,相傳是為了讓農曆七月份到陽間的孤魂滯魄們們暢行無阻,便於趕路好回家,不要在戶外逗留,而流傳下來的習俗。此外,普渡燈上書有詩經「七月流火」的字句除了代表著農曆七月入秋天氣轉涼的氣候現況,也蘊含著先人在七月點火照明一語雙關的智慧。 「普渡燈」又稱「七月流火」,因為具有古昔生活傳承意涵而發展成為地方特色,依照金門地區的傳統信仰,農曆七月初一日起,各家戶門口都會懸掛起一盞普渡燈,老式的「普渡燈」燈罩為漆上綠色的鐵制框架,三面有遮風用玻璃,玻璃上有彩繪花草並書寫「中元普渡」、「七月流火」、「陰光普照」等字,造型簡單古樸。

而「七月流火」一語出自《詩經‧國風‧豳風》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之句。「七月流火」中的「七月」指夏曆的七月;「流」指移動、落下;「火」,不是指「火熱」、「炎熱」,而是「毀」的通假字,也應讀「毀」音,指天蠍座中的「大火星」。大火星簡稱火、火星、大火,也叫辰星、商星,天文學上稱之為「心宿二」。此星高掛蒼穹,逐漸西移、流墜的時候(「流」,有流動、墜落之意),天氣就開始轉涼了。古人觀察到夏曆的七月黃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漸西降,這時「知暑漸退而秋將至」,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七月流火」。

相關文章

2023-11-06

陳添火先生出生於大正5年(1916年),是暖東靈義郡的北管老師之一,各種北管樂器與牌子皆能演奏,主要屬於北管中的福路派。

2023-11-07

公親里清水寺管理委員會的太平歌陣頭展現了多層次的藝術價值。首先,在演奏和歌唱方面,樂器演奏與歌者的唱和相得益彰,樂聲和歌聲融合一體,呈現出古調風韻之美,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這種整齊而和諧的表演,展現了他們在太平歌領域的卓越技藝。其次,公親里清水寺陣頭的獨特性體現在他們的自組陣頭和固定團練上。村莊里的居民自發自組陣頭,並且定期進行團練,這種自主性的組織和訓練不僅增進了他們的唱奏技巧,還使他們能夠投入曲譜文字化和保存工作,保存太平歌譜,以供後人傳唱。這種保存和傳承的努力,使得太平歌的文化資產得以保存,也表現出他們特殊的藝能表現。最後,公親里清水寺陣頭與宗教信仰活動緊密聯繫。他們的表演和宗教信仰活動相互依撐已超過百年,這種緊密的聯繫不僅強化了他們對太平歌的傳承,還體現了地方流派的特色。作為西港香境溪南唯一的太平歌陣頭,他們承載著地方文化的厚重歷史,呈現出獨特的地方風貌。这種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得他們的表演更加豐富多樣,充滿了特殊性和地方性。

2023-11-14

馬鳴山五年千歲大科為當地春祈秋報之完成式,與同具文資身分的「馬鳴山五年千歲吃(食)飯擔」(實為上元祈安遶境),共同詮釋著馬鳴山及其香境五股14庄的歲時信仰文化。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款登錄基準「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馬鳴山五年千歲大科之內容多元複雜,可歸納出三大面向:五年千歲進香及請王儀式、馬鳴山鎮安宮三朝清醮(含龍船換班)、香庄遶境及迎送王儀式等,各有不同信仰意涵與文化意義。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款登錄基準「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及文化之特色」。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