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在地社頭遶境祈福

桃園市大溪區

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

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

桃園市大溪區

與在地社頭遶境祈福

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

2023-10-13

大溪普濟堂原本鸞堂信仰中的扶鸞儀式約在昭和初年(1926)結束,普濟堂開始朝向公眾廟宇發展,並透過每年農曆6月24日的遶境儀式不斷擴張其影響力及信仰圈,成為大溪區及復興區重要的神明信仰,這項遶行範圍廣及兩個行政區域的神明遶庄儀式,更是全區每年最重要的宗教慶典活動。

普濟堂遶境儀式與大溪地方居民自主成立的社頭組織一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樟腦業沒落以後,大溪在地知名實業家簡阿牛與其他股東呂建邦等,前往九份開採金礦,後來因無法順利尋得礦脈,這群到九份開採金礦的大溪人,請關聖帝君去點坑位,果然一點就中得金無數,幫助這群投資者、工頭及工人採金致富。這些外出工作的大溪人,為了感念關聖帝君的保佑,股東之一黃丙南,向一同前往九份採金者集資為關聖帝君建神轎,並在大正6年(1917)組成同人社參與遶境,雖然普濟堂早在大正3年(1914)就已開始在關聖帝君聖誕日舉行遶境儀式,但一直要到同人社加入後,才引起街上各行各業人的重視,在同人社成立後沒多久,大溪地區共成立8個以職業、聚落為成立基礎的社頭;三層新勝社、興安社、永福永安社、協義社、三層福安社、大有社、永福同義社、共義團等8個社頭參與遶境儀式,連同較早成立的同人社及樂安社,和陸續成立的樂豳社、農作團、慶安社、慶義社等,僅在日據期間,大溪地區就成立了15個社頭參與這項盛事。時至今日,大溪全鎮共成立了32個社頭參與普濟堂關聖帝君遶境儀式,按普濟堂所公佈的社頭排序表如下:同人社、大有社、興安社、協義社、慶安社、樂安社、慶義社、新勝社、共義團、福安社、永安社、農作團、仁安社、同義社、樂豳社、農友團、聯合西樂隊、振興社、大溪聖母會、老人會、聯聲西樂隊、鎮豐社、同義堂、東興社、金鴻慈惠堂、一心社、百吉慈惠堂、溪洲忠義堂、帝君會、人人社、玄元社、溪洲福山巖。

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信仰,象徵著大溪鎮民從過往以家族及血緣做為認同基礎的型式,轉型為對大溪這塊土地及地方人際網絡的認同與支持。大力支持普濟堂立廟及參與廟務的仕紳們,雖來自不同的家族,但因彼此在事業上、生意上及支持公益事務上互動密切,進而大力支持具商人守護神性格的關聖帝君信仰,此舉不但重組地方人際脈絡連結,更建立在地居民對於大溪這塊土地的認同,這個轉變過程即是過去臺灣社會移民者重血緣、在地人重地緣的典型。

相關文章

2023-11-14

目前下淡水溪兩岸,包括高雄大樹、高雄大寮、目前屏東市(大洲里含大洲、頭前溪、六塊厝)、屏東萬丹等地的輪流做大功祭典,十分積極,民間自我認同度高,且因當地祭祀民眾對於此一歷史脈絡仍然清楚,所以持續保持著自主性、自發性地參與祭典活動。搭壇為祭場-下淡水溪請水(迎請英靈)-慶公筵-送水(恭送英靈),顯著反映下淡水溪兩岸六庄頭族群或生活與文化之特色。表此俗為下淡水溪東西兩岸六庄頭之特色民俗,存在時間已有一段歷史,同一事件引發的跨縣市(屏東市、萬丹鄉、大樹鄉、高雄市大寮區)民俗,有地域性統合之特色。

2023-11-03

南聲社的南管音樂藝術性在國內音樂界和歐美的傳統音樂研究領域中受到高度肯定。這表示他們的表演具有卓越的藝術價值和水準,獲得了專家和觀眾的廣泛認可。南聲社致力於培養無數重要的南管表演人才。他們不僅教授傳統絃管音樂的技巧,還能精確詮釋這一藝術形式的內涵。團隊內的成員技法優秀,具有高超的演奏技能,使得他們的表演更加精湛。南聲社擁有豐厚的百年歷史,這代表著他們在南管音樂領域擁有深厚的根基和經驗。作為南管音樂表現最高的團體之一,他們代表了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的最高水準。

2023-11-03

白鶴陣起源自宋江陣,與金獅陣、五虎平西陣同為一系統的孿生陣頭。主角雖然不同,但演出模式和宗教角色相近。在這個系統中,宋江陣是基礎,主角為「頭旗」,加上「獅頭」就成為「金獅陣」,再加上「白鶴」則是「白鶴陣」。台南縣七股鄉的樹林村保安宮和台南市安南區土城仔蚵寮的白鶴陣是其中較為著名的兩個陣頭。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