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之後黎明之前

花蓮縣富里鄉

大庄西拉雅族夜祭

大庄西拉雅族夜祭

花蓮縣富里鄉

日落之後黎明之前

大庄西拉雅族夜祭

2023-10-13

大庄部落的平埔族居民以大武壠(Taivoan)、馬卡道(Makatao)兩個亞族人口為主。在傳統文化特徵上則以大武壠(Taivoan)亞族為主,其中大庄公廨的信仰模式與牽戲(或稱牽曲)儀式更呈現出典型的大武壠(Taivoan)系統特徵。

西拉雅族祖靈信仰被稱為「祀壺」,始於1944年間日籍研究者國分直一將新化鎮知母義一帶西拉雅族部落稱為「壺を祀る村」(祀壺之村)伊始,「祀壺」一詞遂成為西拉雅族傳統神靈信仰的具體象徵與代名詞,1990年石萬壽更進一步將此族群名為「拜壺民族」,1995年潘英海進一步提出「祀壺現相」一詞,認為西拉雅族人祀壺是因「『祀壺現相』中的神體是不現身的,裝載『向水』的容器產生神聖化的意義之後,成為神明象徵性存在的表徵,也成為祭拜者的祭拜對象。」但目前對於西拉雅族人祖靈信仰所祀之「壺」,仍以「祀壺信仰」稱呼居多。

大武壠(Taivoan)亞族早期被稱為「四社熟番」,其原居地在今台南市烏山山脈西麓一帶的平原(現在的善化、官田、大內、玉井等區),原有部落有:頭社、茄拔、霄裡、芒仔芒四社。

相關文章

2023-11-14

鹿耳門聖母廟迎春牛約自1980年代前後創設,久而成俗,成為土城仔地區歲時極具特色習俗。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款登錄基準「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迎春牛與在地庄頭、學校結合為一,從傳統出發,再回溯到現代與民眾互動,自有全民歡慶之效。為在地元宵節重要活動之一,符合土城仔的生活樣貌。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款登錄基準「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及文化之特色」。

2023-11-10

緣於清領時期,相傳當時大甲居民每隔12年便會前往福建湄州祖廟朝天閣進香,因規模不大、參與人數不多,且12年才舉行一次,並未引起注意。日治時期,臺海交通中斷,進香受阻,乃改往北港朝天宮進香;初期,參加人數約40人,其後隨著時序進展、政經發展與媒體效應,規模逐漸擴大,參與人員不再局限於大甲、大安、外埔和內埔(后里)的「大甲53庄」信眾,至1980年代人數已高達10餘萬人,成為全臺最知名的媽祖進香活動。其時,國內媒體大肆報導大甲媽祖前往北港「謁祖進香」或「大甲媽祖回娘家」之事,大甲鎮瀾宮認為此說易遭誤解為「大甲媽」是分靈自北港朝天宮,於是決議將「北港進香」改為「遶境進香」,將「刈火」改為「添火」,惟此舉卻引起雙方誤解。此時,新港奉天宮適時表明歡迎大甲媽祖到新港進香,加上1987年鎮瀾宮組團前往湄洲朝天閣迎回祖廟媽祖神像,隔年又前往港里天后祠迎回聖父母神像,於是自1988年起取消前往北港進香與刈火,轉往新港奉天宮遶境進香。

2023-09-26

祭祀城隍的由來已久,相傳源起於周禮的八臘之祭。最早祭祀時原是水庸神,「水隍也,庸則城也」,水庸就是「城隍」,也就是保護城的神祇。古代祭「水庸」,即祭「城隍」,是一種人為建築物的自然神,南北朝時代,城隍變成一種福善禍惡,有求必應的神明。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