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神同遊護台北

臺北市大同區

台北霞海城隍廟五月十三迎城隍

台北霞海城隍廟五月十三迎城隍

臺北市大同區

與神同遊護台北

台北霞海城隍廟五月十三迎城隍

2023-10-13

「城隍」本是古代神話中守護池的神後來成為祈雨賑災、趨凶除惡、護國保邦及管理亡魂之神,掌管陰陽兩界,深得民眾的信仰和敬服。禮記禮運篇記載:「天子大腊八,水庸居第七」,意指天子每年要祭祀的八位神祇中,第七位是城隍,故最初僅天子可以祭拜,城隍塑像供人膜拜,傳說始於三國時代的吳國。

原為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下店鄉海邊厝五鄉庄居民的守護神,因下店鄉別名「霞城」,而廟設於霞城的「臨海」門旁,故名「霞城城隍廟」,1821年有一百多名同安人渡海來臺,奉載霞海城隍金身隨行,來臺初期安置於艋舺八甲庄,由陳金絨奉祀,後逐漸成為同安人的共同信仰。1853年(咸豐三年)艋舺發生「頂下郊拼」械鬥,被打敗的同安人帶著霞海城隍爺來到大稻埕,最初置於陳金絨之子陳浩然的糕餅舖,隨後移居至大稻埕的同安人增多,香火漸盛,陳浩然與同安鄉親共同籌資建廟,1856年興建,1859年臺北霞海城隍廟落成。

大稻埕的建街係從艋舺同安人移居後才開始,霞海城隍廟在大稻埕建街之初建廟,成為該地區的主要信仰中心,後來大稻埕逐漸取代艋舺成為臺北的經濟發展中心,商人利用廟會促銷商品,將迎神賽會與商業經濟聯結起來,也讓霞海城隍爺的神威遠播,大稻埕街區的繁榮與霞海城隍廟信仰的發展,二者相互關係密切。

台北霞海城隍廟奉祀城隍爺、城隍夫人、八司官、文武判官、謝、范將軍、八將、馬使爺與月下老人等等共有600多尊神像,曾經是全臺神像密度最高的廟(僅佔地46坪),第一次有資料記載的祭典是1879年(光緒五年),日治時代曾禁止舉辦廟會與遶境,惟1898年發生瘟疫,為祈神明保佑,才又開禁,繼續迎神鎮煞的活動。其祭典和遶境活動,最初由三郊人士分別輪流擔任爐主,近40年來由祭典委員會協助迎神祭典,聚集地方人士與財力參與,更加入慈聖宮、法主公廟及境內八大軒社陣頭的支持;現在由廟方自籌款項辦理迎神慶祝。

臺灣各地亦有多處奉祀城隍老爺,但迎城遶境的時間各地不一,相傳自清代1879年以來,即依循泉州府同安縣祖廟,以農曆5月13日做為聖誕遶境日。依台北霞海城隍廟所保留的歷史文獻記載,臺北霞海城隍廟歷年祭行事:「5月6日海內會祭典,5月11日放軍(後來改為5月6日),5月11、12日暗訪,5月13日遶境行列,5月18日收軍。

台北霞海城隍廟因大稻埕商業蓬勃發展,於清末、日治時代時已成為全島香火最盛的廟宇之一。除日常祭祀活動中有無數信眾前來上香祈福外,每逢城隍爺聖誕祭典期間(5月6日至18日),往來祝壽的信眾與香客更是熙來攘往,絡繹不絕。期間5月11、12日兩夜由城隍爺部屬八將等,巡視全境暗訪捉拿妖魔,13日中午恭請城隍老爺出巡遶境,這時各種遊藝團體應店家之請,跟隨助興,並彼此爭奇鬥豔,家家戶戶在此期間宴請賓客,演戲助興,全省各地擠滿前來觀賞的信眾與觀光客,使熱鬧達到最高峰。

台北霞海城隍每年的暗訪、遶境活動,自清朝末年以來即以盛大熱鬧而受到關注,也是霞海城隍信仰中最主要並最受注目的活動。城隍暗訪的陣頭與排場儀式,雖歷年略有變化,惟至今仍每年重覆例行舉行,與艋舺青山王、新莊大眾爺,並稱為臺北地區三大暗訪活動。城隍廟每年的遶境活動,吸引無數人潮參觀,熱鬧非凡,為北臺灣一大宗教盛事,號稱北臺第一,與北港的迎媽祖廟會齊名,因而有「北港迎媽祖、臺北迎城隍」,以及「五月十三人看人,迎神賽會甲天下」之喻。

相關文章

2023-11-02

保存者家學淵源,承其父兄志業,憑藉精湛之京劇胡琴技藝,為兩岸多位京劇名家操琴,實為兩岸少有之京胡表演人才,且具豐富京劇新編戲之編曲、編腔經驗,其藝術價值與成就久經肯定。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一目,具藝術性。 二、特殊性:保存者具備深厚傳統京劇戲曲音樂、琴藝基礎,能融合兩岸京劇戲曲音樂之特色,

2023-11-03

在臺灣的客家戲曲傳統中,客家採茶戲分為大戲(客家採茶戲)和小戲(客家三腳採茶戲)。小戲以九腔十八調講述《張三郎賣茶》的主題,角色包括張三郎(茶郎)的丑角、大嫂(張三郎的妻子)的旦角、以及三妹(張三郎的妹妹)的旦角,因此被稱作三腳戲。這種演出形式簡潔經濟,內容貼近客家常民生活,反映了採茶和賣茶的生活寫照。

2023-11-03

「uyas kmeki」這種祭典舞蹈歌具有複音歌唱的特色,其精髓在於領唱者的即興領唱和領舞。在過去的歲月裡,有能力擔任領唱的人才在部落間代代傳承這項傳統藝術,然而現今傳承機制已經不再存在,這使得這種傳統藝術面臨瀕危的情況。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