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街鎮原有四方土地公廟,分居鹿港街廓的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福德祠為「北土地公廟」,也是碩果僅存,原貌保存最完整的土地公廟,餘三位土地公不是淪為其他廟的陪祀神祇(東、西土地公廟),即重建全新的廟宇(南土地公廟)。
福德正神即土地公,是中國最古老的神之一,其所管轄的區域可大可小,既是所在土地社神,也是邦國鄉原的土神。最初是農神,臺灣民間除了向祂祈求五穀豐收外,也把祂當作財神爺,祈求家宅平安和財源廣進,此外其亦為礦山業者的神明。
福德祠位於鹿港街鎮北端的漁村聚落「北頭」,是鹿港開發最早的區域之一,為漁民出海前聚集,祈豐收之地點。
福德祠創建的年代,各方說法不一。一說為西土地公廟創建於清雍正3年(西元1725年),而福德祠既號稱是鹿港最早的土地公廟,創建年代應早於西土地公廟,然因西土地公廟創建於清雍正3年清雍正3年(西元1725年)之資料有待考證,故此說法稍嫌薄弱。一說則為清光緒5年(西元1879年)。另一說為清嘉慶24年(西元1819年),並於清光緒12年(西元1886年)重修。
此外,福德祠內文物收藏亦頗豐,有清咸豐8年(西元1858年)木格扇、清道光22年(西元1842年)的木對聯、清嘉慶13年(西元1808年)神桌、清乾隆23年(西元1758年)瓷花瓶,此花瓶可說是目前鹿港所留存歷史最悠久的寺廟文物。由這些文物的落款年代,北福德祠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清乾隆23年(西元1758年),為目前鹿港史證可考歷史最悠久的廟宇。而今福德祠廟貌,則為清光緒12年(西元1886年)5月,由總理施玉魁、士紳辜春林等百餘人發起重建。於民國110年(西元2021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