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代天宮創建於民國40年,其建廟緣由,溯自昭和5年(1930),前台南縣北門鄉蚵寮村民移居哈瑪星,自故鄉「保安宮」迎請清水祖師金身蒞境護佑,由旅高鄉親輪流奉祀,以為精神寄託。
民國38年農曆4月,經信眾集會商議建造公厝以安奉諸洞天神佛,隨即恭請「南鯤身代天府」吳府千歲暨「蚵寮保安宮」池府千歲前來主持建廟事宜。
嗣後,經吳府千歲起駕指示,擇點廟地建廟,並命名為「高雄代天宮」,奉祀「南鯤身」五府千歲、「蚵寮保安宮」池府千歲及清水祖師等神尊。
「高雄代天宮」肇建於民國40年(1951),為戰後初期之典型台灣廟宇型式,本體為傳統閩式建築,格局嚴謹包括三川五門、前拜殿、正殿、後殿、左右護龍等,且廟方保存有潘麗水之彩繪、葉經義之木雕、蔡元亨之書法、葉進益的剪粘、陳玉峰的石雕等傳統匠師作品。
「高雄代天宮」廟體建築採華南式廟宇造型,「重檐歇山式」廟頂,剪粘裝飾各適其所。 三川步口,龍柱擎立,壁堵雕飾巧奪天工,石獅石礎,鐫刻有力,氣勢雄渾,龍虎呈祥,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