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神明避難所

嘉義市東區

鎮南聖神宮

鎮南聖神宮

嘉義市東區

早年神明避難所

鎮南聖神宮

2023-10-12

「鎮南聖神宮」位於嘉義市東區共和路118號,興建於1777年(清乾隆42年) ,當時廟名為「鎮南宮」,主祀五府千歲。1832年(清道光12年)進士黃驤雲獻匾「福惠斯民」。1854年(清咸豐4年)首事田文增、韋珪生募款重修,並獻匾「鎮南古廟」。文昌閣則為1793年(清乾隆58年)知縣單瑞龍用築城樓之殘材所建。

日治時期1906年(明治39年)「鎮南宮」在強震中震毀,1915年(大正4年)由洪元高等人主倡修繕鎮南宮。1919年(大正8年)因文昌閣另有他用,先將至聖先師神位與五文昌帝君 神位移祀至嘉義三山國王廟(今嘉義市廣寧宮韓文公廳)。

1933年(昭和8年)闢建南門圓環時,廟地被徵用而遭拆除,於是向文昌閣協商出資購地後兩廟合祀,前殿祀五府王爺,後殿祀五文昌。1936年(昭和11年)新廟落成後改稱「鎮南聖神宮」,爾後由於皇民化運動,所有嘉義的廟宇變成3家(儒、佛、道),並統一將道教神明歸祀嘉義城隍廟,佛教諸佛菩薩集奉九華山北嶽殿,儒教先賢聖哲祀奉於鎮南宮。

戰後神像由信眾迎回,恢復「鎮南聖神宮」之名。1958年「鎮南聖神宮」重新整修,同年農曆十月初九舉行落成清醮。1961年,嘉義縣縣長黃宗焜為響應文化復興,於今嘉義公園東南角新建孔廟,並於1964年9月28日上午5時,由「鎮南聖神宮」奉迎孔子聖牌安祀於廟內的大成殿,舉行祭孔大典。此後,每逢國曆9月28日:每年教師節前夕,孔子聖牌皆會迎往孔子廟(今嘉義公園內)舉行祭孔大典,待爾後再迎回「鎮南聖神宮」安座 。「鎮南聖神宮」於2009年7月4日經嘉義市政府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歷史建築本體包含鎮南聖神宮三川殿、正殿、後殿。

「鎮南聖神宮」為臺灣傳統廟宇建築,座向採坐東朝西向,為單層樓建築,三殿三進式格局,面寬三開間。其整體配置由外而內依次為三川殿、正殿、後殿。三川殿、正殿、後殿左、右山牆壁體採RC加強磚造構法,並在山牆設置高窗。三川殿的地坪與臺階為磨石子,立有二石雕蟠龍柱,柱頭有剪黏裝飾,左、右兩側龍虎堵為石雕壁堵;上部水車堵為灰塑製作而成,墀頭部分有交趾陶與憨番扛厝角剪黏裝飾;下部有螭虎吞造型櫃台腳。三川殿中門入口兩側有一對石獅,三川殿連托與吊筒為木雕並上彩。三川殿屋頂型式為三川脊,屋脊有福祿壽三仙剪黏裝飾。正殿和後殿屋頂型式為硬山式;屋面鋪設紅色筒瓦,並有瓦當與滴水收邊 ,正殿屋脊有行龍造型剪黏。正殿與後殿間設有採光天井及左右過水廊。正殿和後殿牆體多為磚、土、石等材料砌築。

相關文章

2023-10-31

有著台灣第一街稱號的安平老街,是300多年前荷蘭人在安平建立的第一條街道,早期街道的設計都僅供人與推車通行,因此街廓並不是很寬。許多遊客來到安平也都必然進到這條古老的街道,擁擠熱鬧的人潮是安平老街的常態,似乎不這樣也不像安平老街,街上各式老店林立,不管是國內外遊客總在老街上穿梭尋寶,偶而抬頭看看街道上的老屋還能發現幾尊安座在屋頂的風獅爺,或是在門楣上的劍獅,也是走逛安平老街的樂趣。老街上還有許多條穿梭安平各處的小徑,每穿過一條小徑都有不同的風景,有茉莉巷,有胭脂巷等等,區域內也保留許多老式聚落,走在靜謐的巷弄裡面有如時光倒流一般,錯綜複雜的小巷也頗有探險的感覺,來到安平老街如果沒有走進巷弄的話就真的太可惜了。

2023-11-03

湖口老街位於臺灣新竹縣湖口鄉,是一條充滿歷史和文化氛圍的街道。這個地區的興衰與鐵路發展息息相關。在光緒十八年(1892年)鐵路鋪設至湖口後,這一帶開始繁榮。當時稱為「大湖口」或「大窩口」的湖口地區因為鐵路的通過,成為了貨物集散地,帶動了當地的發展。日治時期,由於「湖口驛」的設立,這裡更是商業繁榮,並在大正五年(1916年)開始建造了今天的湖口老街。然而,在昭和四年(1929年),鐵路路線調整導致「湖口驛」遷移到下北勢,使得老湖口商業衰退,但老街的風貌卻得以保存。

2023-10-11

珠山聚落發展自元代,開基祖薛貞固世居同安,元至元五年(1345)薛氏因避難渡海至浯洲後,選擇太文山之南、龜山之西居住,將此地命名曰「薛厝坑」。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