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圍福海宮已有160年歷史,為大園地區重要信仰中心,廟宇雖經燒毀後於1990年後重建,惟重建過程集結書法、木雕、彩繪、泥塑、剪黏等名師傳統技藝於一體,均為當代已不易再現之傳統工藝,具一定之價值。
廟宇仍保留相當多的文物,比如神像、令旗、轎等,鐘、鼓分別位於前殿三樓的鐘鼓樓,屬於舊廟遺留之大型文物。福海宮後方草地上留有始建時期舊廟殘留的構件,如:石牌刻字、柱礎、石柱及石堵。
附著於廟宇之宗教活動「飛輦轎、過金火」於2013年9月27日登錄為桃園市無形文化資產,考量歷史場所與民俗活動之間的整體性價值,登錄為歷史建築。
因為桃園航空城計畫的啟動,廟址畫入第三跑道範圍,將進行構件遷移保存計畫並異地重建,其地址、地號及面積,俟遷移後另行公告。
木雕作品集中在神龕周圍及其藻井四周,主要有五個部分,分別是天花、藻井、神龕、花籃插角及木作大門,分別以透雕、立體雕、圓雕或多種技法並用,呈現廟宇繁複、熱鬧的裝飾工藝,皆不易再現,具藝術價值。
門板共有前殿六扇、後殿二樓六扇、三樓六扇,共十八扇,每一扇的表面都有人像雕塑;天花題材分別以民間傳說、歷史典故和戲曲為主架構,題材點徵上,有人物、山水、飛禽、走獸、花卉、水族等極為豐富。
福海宮的藻井有四座,分別是步口處、前殿、中殿、後殿三樓。神龕有主要三座以及次要的三座,神龕前之龍柱最精采,採一整顆樟木,以高鏤雕方式,以內枝外葉的技法,體現木作工藝之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