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傳統的酬神活動

臺中市南屯區

萬和宮字姓戲

萬和宮字姓戲

臺中市南屯區

臺灣傳統的酬神活動

萬和宮字姓戲

2023-10-12

臺灣傳統的字姓戲,又稱「家姓戲」或「單姓戲」,由地方上同姓氏宗族或聯合數姓氏為一字姓組織,輪流出錢邀請劇團演戲酬神。然現代社會宗族制度薄弱,「字姓戲」多已名存實亡,而萬和宮卻仍保有這濃厚的酬神賽會。

「萬和宮字姓戲」自道光五年(西元1825年)起,由南屯捐地募資興建萬和宮之信眾,於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一日起依序演戲酬神,始由四府演彰州戲、廣東戲、泉州戲、汀州戲熱身,並自二十六日後起演字姓戲,每年的字姓戲,由張姓開始,持續兩個月,歷代延續不斷,並已由最初之12字姓擴增至今日28字姓,已成為地方重要傳統民俗活動。

「萬和宮」字姓戲源遠流長,28字姓輪流辦理演戲酬神活動,傳統在地特色鮮明,並具有獨特性。

字姓戲與地區發展息息相關,以媽祖信仰凝聚人群和諧,深具意義且歷史傳承悠久,可團結地方意識。

相關文章

2023-11-03

王藝明布袋戲團是台灣布袋戲界的重要代表,屬於南管派的其中一支戲團。在布袋戲的發展歷程中,不同地區形成了南管、北管和潮調三大派流,而王藝明布袋戲團則深耕於南管派的傳統,為台灣南部地區的布袋戲愛好者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戲劇體驗。團長王藝明是布袋戲大師黃俊雄的弟子,承襲了師傅的技藝與傳統,並將其發揚光大。該團的表演風格獨特,王藝明在演出中扮演所有角色的對白與念白,成為戲中的掛牌主演者,展現了他的演技和才華。不僅如此,王藝明布袋戲團的演出場地也別具特色,他們的戲棚在正面一側開有一個洞口,王藝明常常站在洞內進行口白演出,這種演出方式為觀眾帶來了獨特的視覺和聽覺感受。

2023-11-03

陳家北管八音團反映了古昔常民生活形態以及娛樂類型,其演奏著重客家八音的傳統技藝,呈現了豐富多元的表演藝術與技巧。這種傳統技藝在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價值,反映了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蘊。 陳家北管八音團的演奏具有地方色彩和流派特色,這種特色在藝術史上具有價值,且瀕臨失傳。保存這種傳統技藝有助於保留客家文化的獨特特色,防止其流失。 陳家北管八音團在傳統技藝或藝能方面表現特別優秀,擁有領先地位。他們的演奏水平優異,並且能夠詮釋各種風格的曲目,展現出卓越的音樂才華。陳家北管八音團的演奏具有地方色彩和流派特色,這種特色在藝術史上具有價值,且瀕臨失傳。保存這種傳統技藝有助於保留客家文化的獨特特色,防止其流失。 陳家北管八音團在傳統技藝或藝能方面表現特別優秀,擁有領先地位。他們的演奏水平優異,並且能夠詮釋各種風格的曲目,展現出卓越的音樂才華。

2023-11-07

東華皮影戲團為家族代代相傳,是臺灣具有悠久歷史的皮影戲團。與眾不同之處即是配合時宜,不只侷限於表演古老傳統技藝,而能作各方面改良,例如影窗加大、影偶尺寸亦增加,色彩更鮮豔,各關節操縱自如,並能作出高難度技巧及隨時可變幻製造畫面特殊效果的燈光等。 東華皮影戲團除了名滿南部地區外,民國四十至五十五年代是皮影戲業當中,唯一走遍全省各戲院能叫座的戲團。先後應邀前往日本、菲律賓、香港、美國等地演出。更由於第五代團長張德成先生對皮影戲的貢獻甚鉅,於民國七十四年榮獲第一屆民族藝術薪傳獎,並於民國七十八年當選全國首位重要民族藝術藝師。目前第六代團長張榑國、張義國先生於民國七十六年起繼承衣缽接掌主演之職,並對臺灣皮影戲之保存、推廣不遺餘力。除了保持傳統之外另加創意,以靈活富有節奏的演技廣受觀眾好評。曾榮獲傑出藝術薪傳金獅獎,全國十大傑青年薪傳獎及教育部重要民族藝術皮影戲首位習藝結業生。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