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南庄地方重要廟宇

苗栗縣南庄鄉

南庄田美永和宮

南庄田美永和宮

苗栗縣南庄鄉

為南庄地方重要廟宇

南庄田美永和宮

2023-10-12

漢人最早入墾南庄鄉的紀錄為清嘉慶十年(1805年)至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間,黃祈英等人,先後移入南庄鄉,娶番女撫生番,津本將南庄地方鑿壠開田。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黃祈英等人建「烏龍莊」(今南庄鄉田美村烏蛇嘴至獅山村龍門口一帶)。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黃允明、黃允連充當社丁後,於田尾(今南庄鄉田美村)處設隘察,以作為三灣屯之外障。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巡撫劉銘傳為擴展撫墾事務,於田尾置隘勇營1哨,其哨官以開山關道之關係兼理番事務。劉銘傳乃派候補道林朝棟,以營官鄭有勤入田尾招撫南庄各社。

南庄鄉之漢人移墾乃沿中港溪溯流而上,而田尾/田美地區適逢中港溪流向由向北直角轉向西流之處。這樣的要衝區位,促成了當時田尾/田美地區的發展。田尾/田美地區所以在清末能成為南庄地區最大之聚落,而非更早開墾的大南埔、四灣地區,可能即源於田尾隘、撫墾局等相關拓墾設施的建立。永和宮的建廟,見證了當年田尾/田美地區發展冠於南庄地區之時代背景。

「南庄田美永和宮」位於南庄鄉田美村17鄰153號,主祀三官大帝。創建年代的說法有二,分別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及明治三十年(1897年)。經爬梳史料,並無發現文獻記載道光十七年(1837年)建廟之事;但支持明治三十年(1897年)論者之史料有三:一、昭和十四年(1939年)出版之《南庄概況書》記載永和宮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創建;二、明治三十年(1897年)出版之《新竹縣志初稿》:「永和宮在田美莊,光緒十九年(1893年)建,廟宇二十四坪,地基五百三十五坪」;三、大正四年(1915年)出版之《寺廟調查書 新竹廳》之記載,永和宮緣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由黃鍊石等倡建。該三項文獻因出版年代與明治三十年(1897年)相距不遠,具一定可信度;至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光緒十九年(1893年)、光緒二十年(1894年)與明治三十年(1897年)落差,可能源自倡建、起建與實際落成啟用之時間差異。另據其它史料,亦可推論明治三十年(1897年)為較有可能建廟之時間。

相關文章

2023-10-31

「大埔老街」全長約有100多公尺,老街上目前還保存著幾戶老式屋舍,位於大埔老街尾端有棟建築外觀呈現古色古香的廟宇-北極殿,裡頭主祀玄天上帝,是村內重要信仰中心,每年農曆三月皆有盛大的祭典活動,吸引許多觀光客前往朝聖。

2023-10-12

前埔保障宮主祀玄天上帝,並奉祀三太公、太子爺、註生娘娘及福德正神。相傳廟宇最早起建於明朝,曾於民國20年代(1930年代)修建過,後受砲擊毀損,於民國58年(1969)重修,廟宇壁畫彩繪委由林天助匠司負責,由該次修繕捐款誌與女兒圖捐資名單得知,保障宮的捐獻者包含地方、大陸居民及海外僑民,可見戰地背景下的社群關係。

2023-10-31

從清朝時代起就是台南五條港區域的重要河港入口,當時的商賈都從這條街上進出台南,是當時最熱鬧的的區域,歷史有趣的地方又來了,經過百年演變,原本的河港現在成為都市裡的道路。 原本已經因為老舊而沒落的街道,近幾年成為文創藝術的集散地,台南人有時會戲稱神農街為文青聖地,街道兩旁的店都充斥濃濃的手作風格,而且為了維持原創性,大多數店家內都不可以拍照,請多留意店家的規範,因為神農街內的每家小店舖絕對值得每個來台南的人好好細細的看一回,絕對不只是在街上走一趟就過了,一定要進每家店看看。 總爺廟街以總爺廟為中心,總爺廟是台南市的一座古老廟宇,也是台灣南部地區的重要宗教場所之一。這座廟宇供奉著神明,吸引了許多信徒和遊客前來參拜。 在總爺街附近,你可以找到許多古蹟和文化景點,例如赤崁樓、安平古堡等。這些地方都展示了台灣豐富的歷史和文化遺產。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