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傳統巖仔的佛寺

彰化縣二水鄉

二水碧雲禪寺

二水碧雲禪寺

彰化縣二水鄉

典型傳統巖仔的佛寺

二水碧雲禪寺

2023-10-12

關於碧雲禪寺緣起,根據碧雲禪寺眾法師口述,蕭世源整理的《碧雲禪寺》廟誌中的記載,由於當地觀世音菩薩顯靈的傳說,於是當地信眾蔡陣、陳水、陳祿等人發起,並由信眾陳仁鑫邀請當時臺南超峰寺的住持義敏老和尚到本地看風水,爾後在大正年間,信眾們發起募捐,佛寺以俗稱「竹篙厝」的建築方式興建,材質主要是竹材和木材,並在隔年完工。

碧雲禪寺原名二水蓬萊寺,建寺之初,寺內主持者為義敏老和尚,老和尚經常邀請斌宗法師和永定法師來弘法,此外,有位日本東海禪師也曾到來弘法,迄今仍有其後代法師仍和碧雲禪寺有書信往來。而在日本東海禪師到來後,再改名為蓬萊山碧雲禪寺。

為碧雲禪寺奠基的住持主要是義敏和尚與頌德和尚,他們原本都在臺南地區修行弘法,由於義敏和尚生前需要時常回臺南超峰寺,再加上義敏和尚過世後寺中事務無人主持,因此信眾們到臺南開元寺請頌德法師來擔任碧雲禪寺第二任住持。頌德禪師,俗家姓李,原籍臺南市。他是一位秉性耿直仁厚,為人謙順溫和,處事條理井然,滿腹經論,頗受信徒之景仰與愛戴的禪師。頌德法師原為臺南開元寺的知客師,來到本地後經常在本寺旁的百年羅漢松樹下講經說法,弘揚佛法。昭和19年(西元1944年)禪師圓寂,信徒遵其遺囑,舉行火葬,結果自遺骸中,尋得彩色舍利幾十顆,現安奉於碧雲禪寺內,供信徒瞻仰。

碧雲禪寺歷代住持分別為第一代開山釋義敏和尚、第二代弘法利生釋頌德和尚、第三代是重建廟宇的釋宏道和尚、第四代為釋深圓和尚,目前則傳到第五代,住持為懷宗法師。本案於民國107年(西元2018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相關文章

2023-10-12

廟宇歷史久遠,傳承年代與創建過程完整清晰,為已故著名大木匠師葉根壯之作品,為其少數尚存之木構與RC混構的廟宇建築,見證了澎湖清末至日治時期廟宇建築的變遷歷程。

2023-11-03

岡山老街範圍包括了維仁路、開元街及平和路,岡山老街的起源自四、五百年前的平埔族遷徒到岡山,當時的他們以漁獵為生,而後漢人的移入,這裡的生意人便將貨物沿著阿公店溪(彌陀舊港口),運送到仁壽橋附近交易,於是岡山便成為鄰近鄉鎮的水陸運中心,因而形成歷史街坊。

2023-10-31

一向以辦年貨聞名全臺、一般所熟知的迪化街,其實指的臺北大橋以南的迪化街一段。就空間位置來看,迪化街是大稻埕(即今大同區)的一部份。迪化街最早有商店出現,是在西元1851年。兩年後,艋舺地區的泉州同安人在迪化街紛紛建起商店,形成「中街」。到了日治時期以南北雜貨、茶行為主,之後米業和布匹、中藥等也逐漸佔有一席之地。之後隨時代演進,街景、房屋的外觀有極大的改變,從樸實的閩南式店舖繁複華美的巴洛克式裝飾,逐漸演變成今日風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