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第一古廟

嘉義市東區

雙忠廟

雙忠廟

嘉義市東區

嘉義第一古廟

雙忠廟

2023-10-11

「雙忠廟」位於嘉義市東區忠孝路88號,興建於1689年(清康熙28年),相傳是嘉義市(諸羅山)第一所漢人創建的廟宇,故有「諸羅山首廟」之稱 。

奉祀的主神為唐朝安史之亂死守睢陽的忠臣張巡與許遠 。鄭氏時期臺灣因為兵屯瘴癘流行、水土不服,為安定軍心興建小廟奉祀張巡與許遠二神。清領之後神像才改由里民奉祀,於1689年(清康熙28年)正式建廟。1709年(清康熙48年)由參將張國、守備黃元驤重建廟殿 ,並增祀張巡夫人、部將雷萬春、南霽雲和二匹泥馬供兩位元帥使用 ,該廟的名稱也改為「雙忠廟」,俗稱「元帥廟」。

1846年(清道光26年)重修過,今廟仍保留當時重修的石柱。日治時期1895年(明治28年)8月21日,日軍占用雙忠廟。爾後1909年日本曹洞宗佔用雙忠廟為嘉義佈教所,長達15年之久,最後經信徒爭訟討回。1939年(昭和14年)因皇民化運動,雙忠廟神像收入嘉義城隍廟倉庫,匾額也因此大量佚失。二次大戰後,雙忠廟於1947年由仕紳黃文陶等人重建,將廟建築座向改為坐東朝西;於1949年完工,1967年修建拜亭,1978年再次重修 ,2007年興建會客室和倉庫。「雙忠廟」於2015年1月23日經嘉義市政府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雙忠廟」為臺灣傳統廟宇建築,為磚木混合構造 ,由入口依次為簷廊與正殿,座向採坐東朝西向,樓層數為單層,面寬三開間。正殿前的簷廊為磨石子地坪,簷廊立有磨石子龍柱,柱上繪有八仙,為羅雹與其工班施作。正殿前簷對看堵為交趾陶龍虎堵,由林添木與陳專友分作。龍邊為雙龍搶珠,虎邊為虎子情深;龍邊裙堵為青獅,虎邊裙堵為白象。兩側頂堵皆以彩繪泥塑裝飾 。正殿裙堵下為石材櫃台腳。正殿明間牆體臺度為磚砌,明間外牆塗抹水泥砂漿。正殿明間入口處設有石獅,其門片為潘麗水1948年所繪的門神彩繪。屋頂為懸山頂形式,屋桁檁突出懸於山牆牆面,屋頂於九二一災後重建,由仰合瓦改為琉璃瓦。屋頂中脊上作福祿壽三仙及雙龍等裝飾 。

相關文章

2023-10-11

根據金門縣誌記載,順濟宮興建於明朝,是金門地區第一座媽祖廟。順濟宮所建之地亦為「虎穴」故而香火極其旺盛。民國72年(1983),廟宇因年代久遠及戰爭之故毀損,由村民共同損款重修,並成立順濟宮重修委員會,主持重修事宜。順濟宮主祀媽祖(大媽、二媽、三媽)、聖祖媽、觀音、三太子(中壇元帥)、千里眼及順風耳,由水僊尊王及註生娘娘陪祀。

2023-11-03

頭城老街,又被稱為「開蘭第一街」,是位於臺灣宜蘭縣頭城鎮的歷史悠久的街道。這條街道的範圍大致從南門福德祠到北門福德祠,長約600公尺。它的南北走向靠近東邊的頭城港,以及通往北邊烏石港的港道,曾經是繁華的貨物集散中心。然而,由於日治時期大正十三年(1924年)的洪水影響,以及陸運取代海運等因素,這裡的繁華逐漸式微。今天,頭城老街上保存著多座古蹟、老廟,還有珍貴的老榕樹。

2023-10-30

斗六本為富庶繁華之地,自清光緒19年(1893),雲林縣城自竹山雲林坪搬遷至斗六為始,此地便在政治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隔年完成的雲林縣采訪冊也說,當時斗六城內住有一萬居民。可惜日治初期為鎮壓斗六地方反叛勢力的雲林大屠殺,還有明治41年(1908)的斗六大地震,都讓斗六元氣大傷。還好斗六依舊是斗六郡治,並且又有火車站的加持,昭和2年(1927)日本開始市街改正,建立出一條容許汽車行走,並且帶有騎樓的街道,這條街道就是今天的太平路。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