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丹五大古廟之一

屏東縣萬丹鄉

萬泉寺

萬泉寺

屏東縣萬丹鄉

萬丹五大古廟之一

萬泉寺

2023-10-11

「萬泉寺」又名上帝廟。清乾隆39年(1774),由李振利等負責募建完竣,並且由飄洋過海到萬丹賣藥的三山人(福州府)林啟燦,寄付商店一坎(間),南靖人李水淑寄付商店二坎,作為廟產,其租借營利稅收,供給廟寺僧侶禮佛費用。可見當時廟宇是由和尚主持。至清嘉慶22年(1817),鄉民建議重修「上帝廟」,萬丹就有很多商號參與斥資興修,清道光2年(1822)修竣完成。根據<萬丹鄉采風錄>中解釋,「上帝廟」因為也奉祀觀世音菩薩,所以就由「廟」改為「寺」,再加上該廟坐落萬丹區(保長厝),朝向水泉村,因以改稱為「萬泉寺」。

「萬泉寺」於嘉慶至道光年間由李增選捐修,同時萬丹地區另一座寺廟「萬惠宮」也是由他負責修建。因此萬泉寺的石鼓、萬惠宮的石獅,與兩廟的石柱、石樑,都是同時由唐山飄洋過海而來的花崗岩。根據文復會考證萬泉寺的石鼓、石材,全省僅二對,另一對在澎湖。

清同治8年(1869),萬泉寺再由李吉利等重修,清光緒年間,遭致兵災,寺廟傾塌,至清光緒11年(1885)王恒順重新修建,方使香火不輟,當時萬泉寺擁有土地廟產約二百多甲,遠至東港大潭新庄、萬巒赤山萬金、內埔、竹田一帶都有萬泉寺的廟產,當然,萬丹地區就更不用說了,可見其當時萬泉寺之名聲遠播。

清光緒21年(1895),日本治台推行地籍整理,那時萬泉寺的土地,被人私自插幟竊佔約十之八、九,連赤山萬金近百甲土地,也在日人測量工作的移花接木下,登記李仲義名下。等至日大正14年(1925)間廟產才歸李朝慶居士接管,當時只剩土地三甲九分而已。光復初期的萬泉寺,因兵燹倒塌而成荒廟(根據當地多位耆老的口述,於日昭和19年(1944)間,萬泉寺之建築皆倒塌只剩下一面龍邊前殿之山牆壁體,曾因倒塌年代荒廢過久,還長出一棵榕樹),連當時祀奉之玄天上帝的神像,亦流落民宅。到了民國44年萬丹鄉代表會,要將萬泉寺的廟產公金一半,移作興建萬丹初中禮堂之用,其餘充當興築萬泉寺紀念館及小公園。後經邱萬對先生,聯合萬丹地區三十庄頭村長,反對廟產移作他用,並經中國佛教會理事長釋圓融的協助,向省政府民政廳申請寺廟登記,經核准為全省第一件通過的寺廟管理組織。並請屏東縣政府,歸還建廟基金。此外邱萬對先生日大正5年(1916)還四處向人「題緣金」(請求捐獻),萬泉寺才有資金於民國45年重建後殿,並於民國49年完成前殿,萬泉寺民國92年成立管理委員會。

相關文章

2023-10-11

大道宮坐落於珠山之圭峰西方,地方上又稱作「西宮」,主祀保生大帝(俗稱大道公),並祀註生娘娘、福德正神、軍將爺及竹杯爺。

2023-11-03

舊名「新北勢庄」,屬六堆範圍,但與六堆其他地方卻有著不同的歷史。當地在康熙年間仍屬於閩南聚落,但在朱一貴事件時,客家人攻佔該村。乾隆年間築寨,設四座隘門,防止他族入侵,現僅存東隘門。此地原本客家伙房林立,但日據時期多數拆除改為今日所見之街屋,地名也同時改為「豐田」。

2023-10-31

菁寮是清領時期通往諸羅縣城必經要道的重要驛站,當時的菁寮,以現今南82線與南85線的十字路口為中心,因位處交通要道發展出熱鬧的商家,周邊有撞球間、旅館、販仔間、 酒家、戲院等,街上曾經喧騰一時。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