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地方文字教化

彰化縣竹塘鄉

竹塘醒靈宮聖蹟亭

竹塘醒靈宮聖蹟亭

彰化縣竹塘鄉

重視地方文字教化

竹塘醒靈宮聖蹟亭

2023-10-11

醒靈宮位於竹塘鄉牛稠子金牛山麓(民靖村金山路34號),在牛稠子聚落旁,二林鎮與竹塘鄉交界處。醒靈宫的信徒主要是七界内的客家子裔,它的祭祀圈因此跨越二林鎮、竹塘鄉與埠頭鄉三個行政領域。

醒靈宫主祀關帝君、孚佑帝君以及灶君爺等三恩主,它的前身──醒世堂原本是私人設置的鸞堂。信徒日眾後,為表示對神及寺廟虔誠的心意,信徒集資募款來建設廟宇,於是於大正2年(西元1913年)農暦八月,遷建於現在的金牛山麓,建造三間正殿,並正式將醒世堂更名為「醒靈宫」。民國41年(1952年),信徒謝乾拔、黎阿連、徐清焕、莊慶賢、陳見發、羅文炳等六人發起建造惜字亭(西元1955年完工),以遵守至聖先師「惜字崇文」之聖訓。此惜字亭即為本案的「竹塘醒靈宮聖蹟亭」,後於民國99年(西元2010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桃竹苗客家族群重視地方文字教化,特在竹塘醒靈宮重蓋惜字亭,見證客家進入竹塘鄉之淵源歷史,及當地對崇敬文學的風氣,竹塘醒靈宮聖蹟亭見證客家祭祀文化價值,並兼具「愛惜字紙」之文化教育意義,深具歷史文化價值亦充分表現地域風貌特色。

本建築物構造以四面彩色瓷飾浮雕建造,且大量使用洗石子構法,反映光復初期技術,並留有民國44年(西元1955年)砂岩石碑,該石碑有文物保存之價值,在建築史或技術史上有其特色,符合歷史建築登錄標準,應予登錄保存。

相關文章

2023-11-03

澎湖的發展歷程確實展現了一個地區商業中心的興衰變遷。從1926年成為馬公商業中心開始,到戰後初期被譽為「馬公的西門町」,再到六十年代進入沒落期,中央街見證了時代變遷和城市發展的軌跡。在1983年之後,中央街得到了相應的保護和重視,劃定為都市計劃保存區,並在1991年進一步確立為「中央街文化風貌特定專用區」。這樣的舉措有助於保護這片區域的文化遺產和歷史價值。同時,當地居民的努力和振興協會的成立,也為中央街的保育和再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得到離島建設基金補助經費,更加速了中央街的建設和改善,有望使這個地區再次繁榮起來,為澎湖的文化和旅遊業貢獻更多。

2023-11-03

岡山老街範圍包括了維仁路、開元街及平和路,岡山老街的起源自四、五百年前的平埔族遷徒到岡山,當時的他們以漁獵為生,而後漢人的移入,這裡的生意人便將貨物沿著阿公店溪(彌陀舊港口),運送到仁壽橋附近交易,於是岡山便成為鄰近鄉鎮的水陸運中心,因而形成歷史街坊。

2023-11-03

被喻為龍潭第一街的三坑子,是個道地的客家村。昔日三坑子是河道上最繁華的碼頭之一,熱鬧非凡。不過隨著大圳的竣工,大漢溪水位驟降,三坑子的商業功能也逐漸式微。三坑子老街就位於桃園市龍潭區,範圍大致上是以永福宮為聚落的核心,向外至黑白洗,老街呈現外窄內寬的型態,饒富古味,吸引許多遊客駐足。三坑子老街保留了客家的傳統特色,另外也是「大尾鱸鰻」、「愛讓我們在一起」等片拍攝地,值得一遊。三坑子的起源可推溯在康熙年間陸細番對於龍潭的開發,直到清乾隆年間,西元1744年才有漢民移居在此。該地為一河階地形,其上有三條河流分別注入大漢溪,於台地面上形成三處坑谷,即為三坑子地名之起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