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精神的實體見證

金門縣金沙鎮

昭武第

昭武第

金門縣金沙鎮

金門精神的實體見證

昭武第

2023-10-11

修建人何仁慈(1885-1930),本名何敬慈,金沙鎮浦邊人。早期南渡菲律賓經商,在菲律賓從事雜貨買賣,經商有成,多次來往金門與菲律賓,並於家鄉金門浦邊聚落建業。後因捐官,故擔任「都戎」一職,因此其宅第的門額題有「昭武第」。

昭武第於何仁慈任都戎一職前既已存在,創建年代不詳。僅於清光緒29年(1903)捐官擔任都戎(昭武督衛)定居浦邊,而修建了祖厝,並依官職,題於門額為「昭武第」。另於建築右側另建兩落大厝(即何仁慈古厝),但因當時財力已甚雄厚,相對建築格局與做工,相對精緻。並於前方建有石板廣場及迴向,廣場兩側並有門可供出入,並有牆規,其中迴向當時是作私塾教學使用,但是已於民國70年間(1980)倒塌,現已不復存在。

何仁慈於菲律賓經商致富後,於光緒年間回鄉修建此宅與興建右側兩落大厝(何仁慈古厝),並回饋鄉里,協助修建宗祠及廟宇,為浦邊重要人物,與菲律賓華僑歷史有關,為清末南洋經商致富興宅案例之一。

落位置於浦邊歷史建築群附近,表現出建築工藝與地域特色,周邊有兩幢洋樓為歷史建築與右側何仁慈古厝有群聚之景觀效果,應予保存。

格局為傳統閩式雙落大厝,建築正面主要材料構成為上堵傳統紅磚斗仔砌,下堵為三紋花崗石檻牆;前落與攑頭外觀材料為上堵內砌磚外抹灰,下堵為石磉平砌牆(七紋),後落側立面與背立面外觀為上堵內砌磚外抹灰,下堵為石磉平砌牆(九紋),前落與後落側立面山牆為內砌磚外抹灰仿斗仔砌壓紋。雙落屋脊為翹脊,屋面屬傳統瓦作二坡屋頂,兩側收3座筒瓦。正面採榻受作法。 鄰房與本建築皆為何仁慈之自宅,其利用前後隘門將兩幢建築相連,背立面之隘門上為瓦花裝飾,正立面隘門上為傳統綠釉花磚。

相關文章

2023-10-12

漢人最早入墾南庄鄉的紀錄為清嘉慶十年(1805年)至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間,黃祈英等人,先後移入南庄鄉,娶番女撫生番,津本將南庄地方鑿壠開田。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黃祈英等人建「烏龍莊」(今南庄鄉田美村烏蛇嘴至獅山村龍門口一帶)。

2023-11-03

旗津舊名旗後,為一個狹長形的島,往旗津有兩種選擇,一是搭乘渡船,一是驅車穿過過港隧道。旗津雖小,卻有多樣吸引人的去處,在廟前路的天后宮,有三百年歷史;身著唐裝的三輪車伕,是島上另一個觀光焦點,旗津老街上,綿延清一色海產店,價廉味美的新鮮海產,露天下大快朵頤,十分暢快。

2023-09-26

延平北路2段171號建物,位處昔日大稻埕太平町北段,建物最早登記於大正12年(1923),為三幢合建的二層樓紅瓦磚造店鋪之一。1955年,建物由來自福州的廬山軒陳誠祿(祿官司)買下,經改建後經營家族佛具塑像店鋪迄今,後再經1967年增建而成現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