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的守護

金門縣金城鎮

後浦武廟

後浦武廟

金門縣金城鎮

戰地的守護

後浦武廟

2023-10-11

後浦武廟位於金城鎮內,在地居民稱為「內武廟」、「後浦關帝廟」,供奉主神為關聖帝君,並祀有關平、周倉神像;民國後,也依各地武廟之例,增設岳武穆神位供奉。

相傳後浦武廟創建於明永曆6年(1652),為鄭成功在後浦訓練水師時所興建,後於道光30年(1800)重建。根據金門在地刊物《顯影》月刊報導,曾在民國14年(1925)做為公立女學校舍而斷絕香火,關聖帝君的神像暫時移往北門上帝宮存放。

其後,全國各地興起破除迷信之風,許多廟宇和神像都被破壞損毀,民國19年(1930),武廟遭毀損。民國38年(1949)做為軍政府和戰地政務委員會之民用物資供應處及稅捐處辦公場所使用,直到民國72年(1983),才歸還給武廟管理委員會,並於民國73年(1984)由地方仕紳合力出資重修,民國76年(1987)又再度重修,以鋼筋混凝土仿木構造為主而成為今日武廟之面貌。


歷經多次重建,武廟中所留存之古物並不多,其中以正殿臺基前石階中央的斜面石塊「御路石」最具特色。


後浦武廟建築平面格局為二落大厝,前有一矮牆作前埕,與道路區隔。建築本體牆身材料主要為磚牆和平砌石牆,烟板以磁磚做萬字不斷紋,兩側大規壁做八字規,脊墜則以泥塑彩繪及交趾陶進行裝飾。屋頂裝飾為福祿壽三公獨坐脊央,並加飾剪黏及彩龍、鳳凰及人物題材於周邊。



建築正立面分頂堵、水車堵、身堵及龍虎堵;鏡面牆兩側水車堵為立體泥塑,身堵及龍虎堵皆以石材浮雕,窗飾部分則為傳統螭虎團爐及吉祥裝飾,亦以石材浮雕而成。正門前有石獅一對,門楣上高掛「聖旨」牌匾,彰顯著武廟祭祀被清代朝廷列為官方祀典的殊榮,其上方頂堵則掛有「武廟」匾額。

相關文章

2023-10-12

長慶廟舊名為「古亭庄福德爺」廟,土地公(福德爺)為漢人農業社會最普遍奉祀之神祉,廟址位處古亭庄村落南側交通要道旁,本廟宇不僅見證早期漢人墾拓古亭地區的歷史,亦是地方共同信仰的無形文化。

2023-10-11

根據金門縣誌記載,順濟宮興建於明朝,是金門地區第一座媽祖廟。順濟宮所建之地亦為「虎穴」故而香火極其旺盛。民國72年(1983),廟宇因年代久遠及戰爭之故毀損,由村民共同損款重修,並成立順濟宮重修委員會,主持重修事宜。順濟宮主祀媽祖(大媽、二媽、三媽)、聖祖媽、觀音、三太子(中壇元帥)、千里眼及順風耳,由水僊尊王及註生娘娘陪祀。

2023-10-31

溪湖老街又稱溪湖中街,位在台灣彰化縣溪湖鎮,以員鹿路三段(南北向)為主,此路段上也是另一古蹟溪湖庄役場的所在地,以本路段為中心,太平街、彰水路三段、員鹿路三段(東西向)、二溪路一段等路段都是老街屋的分佈區,較著名的有已被拆除的東芳樓(酒樓)、溪湖新醫院等。鹿港繁盛時碼頭區的主幹─舊街,即今之埔頭、瑤林、大有三條街道,曲折的紅磚巷道兩旁林立著重新整修過的舊式店屋,其奧妙的內部格局和舊式外觀耐人尋味,在此可找到若干老鹿港的風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