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第一古廟

嘉義市東區

雙忠廟

雙忠廟

嘉義市東區

嘉義第一古廟

雙忠廟

2023-10-11

「雙忠廟」位於嘉義市東區忠孝路88號,興建於1689年(清康熙28年),相傳是嘉義市(諸羅山)第一所漢人創建的廟宇,故有「諸羅山首廟」之稱 。

奉祀的主神為唐朝安史之亂死守睢陽的忠臣張巡與許遠 。鄭氏時期臺灣因為兵屯瘴癘流行、水土不服,為安定軍心興建小廟奉祀張巡與許遠二神。清領之後神像才改由里民奉祀,於1689年(清康熙28年)正式建廟。1709年(清康熙48年)由參將張國、守備黃元驤重建廟殿 ,並增祀張巡夫人、部將雷萬春、南霽雲和二匹泥馬供兩位元帥使用 ,該廟的名稱也改為「雙忠廟」,俗稱「元帥廟」。

1846年(清道光26年)重修過,今廟仍保留當時重修的石柱。日治時期1895年(明治28年)8月21日,日軍占用雙忠廟。爾後1909年日本曹洞宗佔用雙忠廟為嘉義佈教所,長達15年之久,最後經信徒爭訟討回。1939年(昭和14年)因皇民化運動,雙忠廟神像收入嘉義城隍廟倉庫,匾額也因此大量佚失。二次大戰後,雙忠廟於1947年由仕紳黃文陶等人重建,將廟建築座向改為坐東朝西;於1949年完工,1967年修建拜亭,1978年再次重修 ,2007年興建會客室和倉庫。「雙忠廟」於2015年1月23日經嘉義市政府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雙忠廟」為臺灣傳統廟宇建築,為磚木混合構造 ,由入口依次為簷廊與正殿,座向採坐東朝西向,樓層數為單層,面寬三開間。正殿前的簷廊為磨石子地坪,簷廊立有磨石子龍柱,柱上繪有八仙,為羅雹與其工班施作。正殿前簷對看堵為交趾陶龍虎堵,由林添木與陳專友分作。龍邊為雙龍搶珠,虎邊為虎子情深;龍邊裙堵為青獅,虎邊裙堵為白象。兩側頂堵皆以彩繪泥塑裝飾 。正殿裙堵下為石材櫃台腳。正殿明間牆體臺度為磚砌,明間外牆塗抹水泥砂漿。正殿明間入口處設有石獅,其門片為潘麗水1948年所繪的門神彩繪。屋頂為懸山頂形式,屋桁檁突出懸於山牆牆面,屋頂於九二一災後重建,由仰合瓦改為琉璃瓦。屋頂中脊上作福祿壽三仙及雙龍等裝飾 。

相關文章

2023-10-12

民國55年糶糴村村民劉財禎先生(已往生),對於該伯公維護及奉獻十分熱心,於是發起募款改建,在村民及地方人士贊助下,完成粮碑福德正神現況除了福德亭以外的其他組合元素,包含主體碑位碑石及龜背護牆、化胎、水泥欄杆及後方階梯看台等等。與現況化胎型粮碑福德正神之前,伯公形式為「河石伯公」即「石頭伯公」,僅有一塊自然大卵石形式而已,立於原有大榕樹下,並無現況主體碑位、化胎、水泥欄杆、廟宇等等構件。此為六堆地區原型地伯公演進過程。

2023-10-11

「萬泉寺」又名上帝廟。清乾隆39年(1774),由李振利等負責募建完竣,並且由飄洋過海到萬丹賣藥的三山人(福州府)林啟燦,寄付商店一坎(間),南靖人李水淑寄付商店二坎,作為廟產,其租借營利稅收,供給廟寺僧侶禮佛費用。可見當時廟宇是由和尚主持。至清嘉慶22年(1817),鄉民建議重修「上帝廟」,萬丹就有很多商號參與斥資興修,清道光2年(1822)修竣完成。根據<萬丹鄉采風錄>中解釋,「上帝廟」因為也奉祀觀世音菩薩,所以就由「廟」改為「寺」,再加上該廟坐落萬丹區(保長厝),朝向水泉村,因以改稱為「萬泉寺」。

2023-10-30

奮起湖有南台灣九份的美稱,老街街景便是其一賣點。依山勢而建的宅落,小商家密密麻麻地擠在彎曲、忽高忽低的巷弄兩側,聽聞著鐵道便當不時的叫賣聲響,和陣陣飄散的餅舖餘香等等,已教人忍不住垂涎的味蕾全開步入。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