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丹五大古廟之一

屏東縣萬丹鄉

萬泉寺

萬泉寺

屏東縣萬丹鄉

萬丹五大古廟之一

萬泉寺

2023-10-11

「萬泉寺」又名上帝廟。清乾隆39年(1774),由李振利等負責募建完竣,並且由飄洋過海到萬丹賣藥的三山人(福州府)林啟燦,寄付商店一坎(間),南靖人李水淑寄付商店二坎,作為廟產,其租借營利稅收,供給廟寺僧侶禮佛費用。可見當時廟宇是由和尚主持。至清嘉慶22年(1817),鄉民建議重修「上帝廟」,萬丹就有很多商號參與斥資興修,清道光2年(1822)修竣完成。根據<萬丹鄉采風錄>中解釋,「上帝廟」因為也奉祀觀世音菩薩,所以就由「廟」改為「寺」,再加上該廟坐落萬丹區(保長厝),朝向水泉村,因以改稱為「萬泉寺」。

「萬泉寺」於嘉慶至道光年間由李增選捐修,同時萬丹地區另一座寺廟「萬惠宮」也是由他負責修建。因此萬泉寺的石鼓、萬惠宮的石獅,與兩廟的石柱、石樑,都是同時由唐山飄洋過海而來的花崗岩。根據文復會考證萬泉寺的石鼓、石材,全省僅二對,另一對在澎湖。

清同治8年(1869),萬泉寺再由李吉利等重修,清光緒年間,遭致兵災,寺廟傾塌,至清光緒11年(1885)王恒順重新修建,方使香火不輟,當時萬泉寺擁有土地廟產約二百多甲,遠至東港大潭新庄、萬巒赤山萬金、內埔、竹田一帶都有萬泉寺的廟產,當然,萬丹地區就更不用說了,可見其當時萬泉寺之名聲遠播。

清光緒21年(1895),日本治台推行地籍整理,那時萬泉寺的土地,被人私自插幟竊佔約十之八、九,連赤山萬金近百甲土地,也在日人測量工作的移花接木下,登記李仲義名下。等至日大正14年(1925)間廟產才歸李朝慶居士接管,當時只剩土地三甲九分而已。光復初期的萬泉寺,因兵燹倒塌而成荒廟(根據當地多位耆老的口述,於日昭和19年(1944)間,萬泉寺之建築皆倒塌只剩下一面龍邊前殿之山牆壁體,曾因倒塌年代荒廢過久,還長出一棵榕樹),連當時祀奉之玄天上帝的神像,亦流落民宅。到了民國44年萬丹鄉代表會,要將萬泉寺的廟產公金一半,移作興建萬丹初中禮堂之用,其餘充當興築萬泉寺紀念館及小公園。後經邱萬對先生,聯合萬丹地區三十庄頭村長,反對廟產移作他用,並經中國佛教會理事長釋圓融的協助,向省政府民政廳申請寺廟登記,經核准為全省第一件通過的寺廟管理組織。並請屏東縣政府,歸還建廟基金。此外邱萬對先生日大正5年(1916)還四處向人「題緣金」(請求捐獻),萬泉寺才有資金於民國45年重建後殿,並於民國49年完成前殿,萬泉寺民國92年成立管理委員會。

相關文章

2023-09-26

新竹內天后宮又稱為內媽祖廟,奉祀天上聖母,原建於清乾隆13年。乾隆年間興建的長和宮、城隍廟、西門內天后宮,在當時不僅是信仰的重心,更是人群聚集之處,市集交易興盛之地。但日據時期的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實施皇民化運動,遭到拆除命運,民國35年於現址將日本和尚廟重建為今風貌。

2023-11-03

頭城老街,又被稱為「開蘭第一街」,是位於臺灣宜蘭縣頭城鎮的歷史悠久的街道。這條街道的範圍大致從南門福德祠到北門福德祠,長約600公尺。它的南北走向靠近東邊的頭城港,以及通往北邊烏石港的港道,曾經是繁華的貨物集散中心。然而,由於日治時期大正十三年(1924年)的洪水影響,以及陸運取代海運等因素,這裡的繁華逐漸式微。今天,頭城老街上保存著多座古蹟、老廟,還有珍貴的老榕樹。

2023-10-11

雄獅堡為一海防據點,創建年代目前無資料可考,推估應在民國40年代以後。在戰地政務解除以前,屬於金西師轄區,負責海岸管理,平日管制漁民出入,漁民須接受軍方崗哨查驗蚵民證方可下海,因而將此稱為「蚵管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