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的守護

金門縣金城鎮

後浦武廟

後浦武廟

金門縣金城鎮

戰地的守護

後浦武廟

2023-10-11

後浦武廟位於金城鎮內,在地居民稱為「內武廟」、「後浦關帝廟」,供奉主神為關聖帝君,並祀有關平、周倉神像;民國後,也依各地武廟之例,增設岳武穆神位供奉。

相傳後浦武廟創建於明永曆6年(1652),為鄭成功在後浦訓練水師時所興建,後於道光30年(1800)重建。根據金門在地刊物《顯影》月刊報導,曾在民國14年(1925)做為公立女學校舍而斷絕香火,關聖帝君的神像暫時移往北門上帝宮存放。

其後,全國各地興起破除迷信之風,許多廟宇和神像都被破壞損毀,民國19年(1930),武廟遭毀損。民國38年(1949)做為軍政府和戰地政務委員會之民用物資供應處及稅捐處辦公場所使用,直到民國72年(1983),才歸還給武廟管理委員會,並於民國73年(1984)由地方仕紳合力出資重修,民國76年(1987)又再度重修,以鋼筋混凝土仿木構造為主而成為今日武廟之面貌。


歷經多次重建,武廟中所留存之古物並不多,其中以正殿臺基前石階中央的斜面石塊「御路石」最具特色。


後浦武廟建築平面格局為二落大厝,前有一矮牆作前埕,與道路區隔。建築本體牆身材料主要為磚牆和平砌石牆,烟板以磁磚做萬字不斷紋,兩側大規壁做八字規,脊墜則以泥塑彩繪及交趾陶進行裝飾。屋頂裝飾為福祿壽三公獨坐脊央,並加飾剪黏及彩龍、鳳凰及人物題材於周邊。



建築正立面分頂堵、水車堵、身堵及龍虎堵;鏡面牆兩側水車堵為立體泥塑,身堵及龍虎堵皆以石材浮雕,窗飾部分則為傳統螭虎團爐及吉祥裝飾,亦以石材浮雕而成。正門前有石獅一對,門楣上高掛「聖旨」牌匾,彰顯著武廟祭祀被清代朝廷列為官方祀典的殊榮,其上方頂堵則掛有「武廟」匾額。

相關文章

2023-11-03

在艋舺尚未興起前,新莊曾是繁華的商賈聚集地,當時有「一府、二鹿、三新莊」的稱號,只不過後期才因河港淤積而被艋舺取代,雖經世代更迭,已不再是水路要地,但熱鬧的風采未減,廟街夜市擁有許多具代表性的小吃攤販,都是相當令人懷念的古早味。以新莊路為主軸貫穿的夜市集,主要範圍是以新泰路、新莊路、碧江街、景德路為主,其中新莊廟街夜市最具特色的地方是,白天是一處別具歷史價值的老街,晚上變成美食夜市。

2023-11-03

模範街原名為自強街,民國14年由金門商會會長傅錫琪隊為集資興建而成,由32間連廊式洋樓店屋所組成,建築採中國式風格,裝飾雕花精美的窗飾及鳥踏,整體街道卻具日本大正時期的建築風格,成功融合中日式風格於一體,同時亦融合西式磚造,風格獨特,整齊美觀。民國50年代為其最為繁盛的巔峰時期,是金門現存最具特色的老街。

2023-11-03

明遺老街位於金門城北門外,已逾四百年的歷史,被稱為金門最古老的街道,矮小的街屋並排在兩側,街道的東西南北四處出口原本都設有隘門。明遺老街過去曾是金門城的繁鬧市集,在地人又稱這裡為「買菜街」,隨著金門從清初政經中心移往後浦,才逐步走向沒落。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