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地區最早的城隍廟

花蓮縣瑞穗鄉

富源保安宮

富源保安宮

花蓮縣瑞穗鄉

花蓮地區最早的城隍廟

富源保安宮

2023-10-11

保安宮俗稱城隍廟,清光緒14年(1888),清廷設臺東直隸州,原本要將行政中心設於水尾(今瑞穗),但因之前「大莊事件」水尾遭焚毀,因此州治仍設於卑南(今臺東市)。隔年,謝芳榮先生建茅屋一間,取名保安宮,奉祀城隍,與台北大稻埕同源自福建同安,屬霞海府城隍,在台灣其輩分僅次新竹都城隍。由於城隍負有陰間保安任務,故稱保安宮。此廟為花蓮地區最早的城隍廟。日昭和4年(1929),鄉民捐資改建成三、四坪大之石造廟宇,日治後期皇民化運動,有廢廟宣佈,居民唯恐信奉的城隍遭破壞,村民吳進益、楊德發、林朝順將城隍金身護持遷往復興山腳下(瓦窯仔),暫時供奉在一棵大茄苳樹下躲藏,至光復後金身方遷回廟中。

據富源耆老陳維鳳先生口述,富源舊地名「拔仔庄」,此地早在漢人來此之前,已有阿美族部落於此。依據文獻推斷,至少在清光緒三年七月,後山中路阿眉番阿棉納納等社復叛事件時,此處即應有駐軍。至光緒九年時,此地(即後山中路)所駐紮之清軍,即為張兆連所先率的鎮海中、右兩營。後來光緒13年4月完工的集集水尾古道(又稱關門山古道)的東段,即由張兆連於富源督工興築。

「拔仔兵」存在於文獻上,足以顯示此地在清未軍事上實具有研究的價值。而保安宮位置所在,就在漢人庄和原住民部落的界線上,這樣的地理區位,也深具族群關係之意義。

民國39年(1950),善男信女集資重建為水泥磚造瓦混合構造之廟宇。民國61年(1972)又重新建設,成為鋼筋水泥構造之舊式廟宇建築,分正殿、偏殿。占地七百坪,建坪八十八坪,才變成今日之廟宇,但仍可見昭和9年陳毛、張阿炎所獻之龍虎堵。廟內有磚刻的福德正神,而盤古大帝牌位置於五穀先帝神龕內。

農曆五月十三日是城隍爺的生日,富源地區的保安宮主祀霞海城隍,所以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廟會及巡庄活動。不同的是,保安宮城隍保有夜巡探訪民間的習俗,因此,保安宮在每年農曆五月十二日晚上,會召集庄內各陣頭前往助陣,共同乘車遊庄。每年的「暗訪」,是拔仔庄年度盛事,以往皆以人力合挑大鼓,沿途競技、爭相貼紅、鞭炮聲不絕於耳,已成為居民共同的回憶。而十三日當天,則擴大繞境活動,南至瑞穗、北至大富,成為地區最大的盛事,而其路徑必安排經過復興山腳下昔年避難處,以示不忘舊恩。

相關文章

2023-11-01

三峽老街一般指的是民權街的南段,長約二百公尺,其建築從西元1911年留存至今。走在三峽老街,就好像進入時光隧道,相連不斷的紅磚拱廊、古色古香的建築,令人油然而生思古情懷,留連忘返。三峽老街以民權街、和平街、仁愛街和中山路保存最完整,而民權街是昔日繁華時代的老商業街,至今仍保留完整日治時代以來的商業街屋,許多物資、貨品都在街上交易買賣。於日治時代,市街經過改正,道路也做了一番整頓,成為一條整齊光鮮的現代化街道,新洋樓也競相興起,呈現出三峽的風光歲月。經過時間流逝,如今已經擺脫喧囂,只剩一幢幢的紅磚拱廊建築、巴洛克式立面牌樓,寂靜訴說著昔日商業區街屋的繁華。

2023-09-26

王公廟屬閩南式傳統廟宇,其內外形式依傳統古制構築,匯集當時噶瑪蘭第二代匠師精心之作。並且在王公廟建築構造當中運用了日治時期當時社會中由日人引進的洋式建築技術,包括牆面磁磚裝飾技術、洗石子及磨石子等技術。

2023-09-26

香山天后宮自道光5年創建至今已有180年歷史,是當地漁民信仰中心。香山天后宮之媽祖神像或香火之供奉,或可追溯至明鄭末、康熙初,但建廟安置,可考者始於道光5年,嗣後歷經咸豐、同治年代未聞有所修葺,直到光緒2年(1876年),遂有地方人士倡修,於重建竣工,時塹郊金長和獻有「靈昭海國」的匾額,至今仍懸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