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地區最早的城隍廟

花蓮縣瑞穗鄉

富源保安宮

富源保安宮

花蓮縣瑞穗鄉

花蓮地區最早的城隍廟

富源保安宮

2023-10-11

保安宮俗稱城隍廟,清光緒14年(1888),清廷設臺東直隸州,原本要將行政中心設於水尾(今瑞穗),但因之前「大莊事件」水尾遭焚毀,因此州治仍設於卑南(今臺東市)。隔年,謝芳榮先生建茅屋一間,取名保安宮,奉祀城隍,與台北大稻埕同源自福建同安,屬霞海府城隍,在台灣其輩分僅次新竹都城隍。由於城隍負有陰間保安任務,故稱保安宮。此廟為花蓮地區最早的城隍廟。日昭和4年(1929),鄉民捐資改建成三、四坪大之石造廟宇,日治後期皇民化運動,有廢廟宣佈,居民唯恐信奉的城隍遭破壞,村民吳進益、楊德發、林朝順將城隍金身護持遷往復興山腳下(瓦窯仔),暫時供奉在一棵大茄苳樹下躲藏,至光復後金身方遷回廟中。

據富源耆老陳維鳳先生口述,富源舊地名「拔仔庄」,此地早在漢人來此之前,已有阿美族部落於此。依據文獻推斷,至少在清光緒三年七月,後山中路阿眉番阿棉納納等社復叛事件時,此處即應有駐軍。至光緒九年時,此地(即後山中路)所駐紮之清軍,即為張兆連所先率的鎮海中、右兩營。後來光緒13年4月完工的集集水尾古道(又稱關門山古道)的東段,即由張兆連於富源督工興築。

「拔仔兵」存在於文獻上,足以顯示此地在清未軍事上實具有研究的價值。而保安宮位置所在,就在漢人庄和原住民部落的界線上,這樣的地理區位,也深具族群關係之意義。

民國39年(1950),善男信女集資重建為水泥磚造瓦混合構造之廟宇。民國61年(1972)又重新建設,成為鋼筋水泥構造之舊式廟宇建築,分正殿、偏殿。占地七百坪,建坪八十八坪,才變成今日之廟宇,但仍可見昭和9年陳毛、張阿炎所獻之龍虎堵。廟內有磚刻的福德正神,而盤古大帝牌位置於五穀先帝神龕內。

農曆五月十三日是城隍爺的生日,富源地區的保安宮主祀霞海城隍,所以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廟會及巡庄活動。不同的是,保安宮城隍保有夜巡探訪民間的習俗,因此,保安宮在每年農曆五月十二日晚上,會召集庄內各陣頭前往助陣,共同乘車遊庄。每年的「暗訪」,是拔仔庄年度盛事,以往皆以人力合挑大鼓,沿途競技、爭相貼紅、鞭炮聲不絕於耳,已成為居民共同的回憶。而十三日當天,則擴大繞境活動,南至瑞穗、北至大富,成為地區最大的盛事,而其路徑必安排經過復興山腳下昔年避難處,以示不忘舊恩。

相關文章

2023-10-11

雄獅堡為一海防據點,創建年代目前無資料可考,推估應在民國40年代以後。在戰地政務解除以前,屬於金西師轄區,負責海岸管理,平日管制漁民出入,漁民須接受軍方崗哨查驗蚵民證方可下海,因而將此稱為「蚵管哨」。

2023-09-26

施進益古厝,是施閣篆、施淵舉父子所建,兩人屬於錢江施姓大房派下,施淵舉在鹿港創設泉郊商行「施進益號」,坐落於大有街上,依其商號地理位置應為早期臨港的中型船頭行集中地,根據新舊地籍圖可推塑出,在鹿港海岸變遷前,施進益號在過去的暗街仔是呈現臨港型態的街屋,可以說是相當具有暗街仔的中型船頭行之代表性。在施淵舉將家業發揚光大後,投入公共事業,捐資興築道路、橋梁、廟宇等,為地方經濟型仕紳的代表。

2023-11-03

新南老街,又名中山老街,位於大溪區,與和平老街相距僅500公尺。不同於和平老街的熱鬧氛圍,新南老街展現了獨特的藝文氣息,充滿奇妙的感染力,是文青們的最愛。這條老街在清末至日治時期是政經文教集於一身的特區,擁有豪宅和精華的特色。在這裡,你可以看到當時政府機構、郵局、小學、公會堂、武德殿等公共機構的匯聚,形成了類似今日台北「博愛特區」的氛圍。居住在這裡的人,大多是當時有錢有勢的富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