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金屬雕鏨技法 傳承現曙光

臺南市中西區

金屬雕鏨

金屬雕鏨

臺南市中西區

傳統金屬雕鏨技法 傳承現曙光

金屬雕鏨

2023-09-26



明末清初時期的臺灣以務農為主,早期的金銀器並非在臺灣打造生產,而是承襲自大陸。臺灣金銀飾品的樣式圖案與技法,多源流自大陸,常見的技法如纍絲、鏨花、搵花等,亦有福州、泉州等派別。 臺南是臺灣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城,廟宇香火鼎盛,自古以來因習俗與宗教所需,發展出規模龐大的金銀細工產業。

自清朝以來,即擁有為數眾多的銀樓業者,專攻金銀細工。日治時期的二次大戰期間,日人禁止黃金買賣,銀樓業者紛紛轉以打銀為主,將黃金的買賣轉為私下交易。

西元1980年代,正值臺灣出口外銷全盛時期,金飾及珠寶加工業需要大量人力,此時鑄造技術及工業化技術的引進,簡化工序、縮短製程時間,並得以量產,使金飾加工業從個別接單的工作室,快速地演變成工廠生產系統。 精湛雕鏨的手工技術需要累積幾十年的紮實功力,才能呈現傳統金屬工藝之美,除了精湛的技藝外,尚須美學、創意,才能成就完美的作品。

相關文章

2023-11-01

蔡楊吉先生是一位傑出的木雕藝術家,他自1969年開始投入木雕創作,經過多年的精進與學習,他的技藝日臻成熟。蔡楊吉先生的藝術之路始於童年時期,因為父親經營木製品外銷業,他常常需要幫忙刻製西洋棋等小木作品。然而,他並未滿足於此,一直追求更高的技藝境界。1990年,他有幸被教育部選為重要民族藝術薪傳藝生,師從著名藝術家黃龜理學習木雕技藝。在師傅的悉心指導下,蔡楊吉先生的技藝不斷提升,他尤其擅長傳統漢式雕刻,並在大木作及佛像雕刻方面展現出卓越的造詣。

2023-11-01

楊瑞西先生傳承自傳統泥塑、剪黏工藝系統,造型、構圖、佈局及設色等極具宗教文化及民俗意趣,遵古法施作,如五股助順將軍廟之泥塑、剪黏作品,具備相當卓越的藝術性。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辨法第2條第1項第1款第1目:「具有藝術價值者」之登錄基準。

2023-11-08

莫永崇於民國33年3月中斷學業,前往竹山郡竹材工藝傳習所學習竹編,師承張清波先生及助理教師黃宗能(原名黃滿)。在民國42年,受到黃滿老師推薦,莫永崇進入南投縣特產工藝研究班,進行為期4個月的研習。在這段期間,他有幸得到臺灣工藝之父顏水龍老師的親自指導。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