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金屬雕鏨技法 傳承現曙光

臺南市中西區

金屬雕鏨

金屬雕鏨

臺南市中西區

傳統金屬雕鏨技法 傳承現曙光

金屬雕鏨

2023-09-26



明末清初時期的臺灣以務農為主,早期的金銀器並非在臺灣打造生產,而是承襲自大陸。臺灣金銀飾品的樣式圖案與技法,多源流自大陸,常見的技法如纍絲、鏨花、搵花等,亦有福州、泉州等派別。 臺南是臺灣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城,廟宇香火鼎盛,自古以來因習俗與宗教所需,發展出規模龐大的金銀細工產業。

自清朝以來,即擁有為數眾多的銀樓業者,專攻金銀細工。日治時期的二次大戰期間,日人禁止黃金買賣,銀樓業者紛紛轉以打銀為主,將黃金的買賣轉為私下交易。

西元1980年代,正值臺灣出口外銷全盛時期,金飾及珠寶加工業需要大量人力,此時鑄造技術及工業化技術的引進,簡化工序、縮短製程時間,並得以量產,使金飾加工業從個別接單的工作室,快速地演變成工廠生產系統。 精湛雕鏨的手工技術需要累積幾十年的紮實功力,才能呈現傳統金屬工藝之美,除了精湛的技藝外,尚須美學、創意,才能成就完美的作品。

相關文章

2023-11-09

吳彩卿工藝師從小跟著母親學習藺草編織的技法,自小學畢業後就以藺草編織為業,擔負起家庭生計,培育兩位弟弟至大專畢業,雖然辛苦但卻磨練出一身精湛無比的藺草編織技藝,從藺草備料工作至整個產品的編織,均能獨力完成,吳彩卿工藝師對於藺編技藝的教學工作亦多所著墨,多年來在山腳國小、致民國中、聯合大學工設系學生常有教學工作,甚或在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學系連續三年均有開設藺編課程,吳彩卿工藝師亦為藺編技藝教學群師資之一,所以對傳統藺草工藝存與傳承貢獻良多。

2023-11-09

郭春福12歲跟隨二舅黃國祥學習打金,1973年(民國六十二年)投入神盔製作,開發「合金」神盔,1983年(民國七十二年)開發紙製神盔,2012(民國一百零一年)開發K金神盔。以金工技術製作神明帽,作品造形繁複、富層次感,典雅莊嚴,具有藝術價值。精通神帽製作各種材質(金、銀、紙),講究工、藝、色、形,技法優秀,以傳統黻紋為飾,融入個人風格,顯示其傳統技藝的特殊性。神帽製作技藝已經有50年以上經驗,傳承自灣裡黃國祥,具在地特色。

2023-11-09

顏文伯是宜蘭縣的燒畫磚工藝師,他師承父親顏金鐘,擅長傳統磁磚彩繪與燒製技藝。他的作品風格鮮明,兼融傳統與現代,技術精湛,具有藝術價值。燒畫磚是與臺灣傳統建築密切相關且具有時代性的傳統工藝,需要精通彩繪和陶瓷燒製的專業知識和技術。顏文伯承接父親的「景陽花磚專門」(景陽畫室)店號,他的作品不僅遍佈宜蘭各地的廟宇建築,也在北部其他縣市可見。他是臺灣燒畫磚工藝領域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能夠獨自完成燒畫磚的彩繪和燒製,技術非常優秀,具有特殊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