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失傳歌謠、泰雅族古調再現

宜蘭縣南澳鄉

泰雅族Lemuhu吟唱

泰雅族Lemuhu吟唱

宜蘭縣南澳鄉

找回失傳歌謠、泰雅族古調再現

泰雅族Lemuhu吟唱

2023-09-18

泰雅音樂文化的呈現,平時呈現在一切生活的活動中,特別是在「歡樂之日」。「歡樂之日」在泰雅語稱之(sinqasan na ryax),「sinqasan」(歡樂日)是「pqas」(喜樂)之衍生詞,「pqas」(喜樂)是一個詞幹。「sinqasan」(歡樂日)會呈現「qwas na kinbkisan Tayal」(泰雅族祖先的歌),也會呈現「qqaya kryanan lubuw na Tayal」(泰雅族的器樂),也會呈現「ppizyuy na Tayal」(泰雅族的舞蹈)。

宜蘭地區原住民傳統音樂的普查,主要是以泰雅族為主,泰雅族雖然傳統歌謠不多,有些研究者一致認為,無論是音階、曲調、音高、節奏,的確簡單,仍就保持原始性。就傳統「朗誦古調」與「一般性部落歌謠」在演唱形式、稱呼法、歌唱內容、吟唱內容和音樂組織結構上,有豐富的表現方式。

相關文章

2023-11-02

巫明霞女士是一位生長於戲曲世家的藝術家,從小學習了漢文、南管戲、京劇、歌仔戲等傳統戲曲,並在外台戲、內台戲、電影、電視等表演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她的演技精湛,勇於創新,展現出獨特的演藝才華,使得歌仔戲呈現豐富多樣的藝術價值,具有高度的藝術性。

2023-10-13

過火,是一種潔淨的儀式,在新莊稱之為「弄過火」,有文史工作者認為弄之意義在於「衝」、「闖」及「撞」之意涵在其中,因此就是指衝、闖過「火堆」。過火分可為五種:金紙堆、七星爐、炭火、檀香爐、火城;而另一類田調研究則將過火分為七類:過柴火、過烘爐火、過金紙火、過火城、過油鼎火以及過燈燭火。

2023-11-02

吳宗炎(兆南)先生熟知並能正確體現相聲藝術的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並具有代表性。他擁有傳習相聲藝術的能力和強烈意願,在文化脈絡下被認為是適當的保存者。相聲藝術起源於民間說唱曲藝,發展出獨特的聲音美學,並自民國38年政府遷臺後蓬勃發展,開創了舞台劇融合相聲藝術的獨特創作表演形式。然而,傳統相聲口語形式的傳承和發揚逐漸成為必要的任務。吳宗炎(兆南)先生長年推動相聲藝術,並在海內外享有盛譽,同時致力於藝術傳承工作,因此被認定為合適的保存者。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