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推廣客家戲曲文化、客家大戲

​苗栗縣後龍鎮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苗栗縣後龍鎮

傳承推廣客家戲曲文化、客家大戲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2023-09-18

客家戲曲瀕臨失傳,但在苗栗地區客家戲曲以客家小戲為基礎發展並注入創新活水,從1910年代開始延續至今的「客家採茶戲」,深具苗栗地方特色和融入客家文化,因此具登錄為傳統藝術之價值。而保存客家採茶戲此項技藝的「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為目前保存此項傳統藝術並發揚光大之優秀劇團,因而具登錄為傳統藝術保存團體之價值。


「採茶戲」是源自大陸南方的劇種,清代流傳至臺灣,在桃、竹、苗、東勢一帶的客家地區盛演「三腳採茶」,清代至日治時期盛行「扛茶」、「拋茶」的表演,在臺北、臺南等都市也受到歡迎。之後,採茶藝人逐漸學習亂彈、四平、外江等大戲,形成「改良採茶」,演出內台戲。

內台戲沒落之後,採茶班改演外台戲、從事廣播採茶、賣藥、錄製採茶唱片等。目前,臺灣的採茶戲班分布在桃、竹、苗三縣,以演出酬神戲為主,也製播客家電視台的傳統客家戲曲節目,或者申請補助進行文化公演。


客家戲曲瀕臨失傳,但在苗栗地區客家戲曲以客家小戲為基礎發展並注入創新活水,從1910年代開始延續至今的「客家採茶戲」,深具苗栗地方特色和融入客家文化,因此具登錄為傳統藝術之價值。而保存客家採茶戲此項技藝的「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為目前保存此項傳統藝術並發揚光大之優秀劇團,因而具登錄為傳統藝術保存團體之價值。

相關文章

2023-11-14

清中葉,馬祖先民從福建福州語系原鄉遷移至馬祖列島的同時,也將家鄉的信仰及風俗移植在馬祖列島。墾植捕魚的生活辛苦費力,每年正月,農漁都處於停頓狀態,因為大家都要好好過一個元宵節—擺暝,而擺暝時帶動儀式進入高潮的就是鼓板—由敲擊樂器如大鼓、通鼓、兩杖、大鈔、小鈔、板鑼、小鑼、鈸等打擊樂器組成的打擊樂,在迎神遶境隊伍行進時敲響,鼓聲隆咚、鑼鈸對擊,串連起了節慶的張力。 農歷正月一開始,大人、小孩相約聚集在廟埕,大人指導、孩子學習、分組練習,都要為初八一直至到正月廿二的一系列擺暝活動,打出最能振奮人心的鼓板。師傅口述鼓譜,鼓譜讀音配合擊鼓、毃鑼、扣鈸的示範,徒弟在旁跟著念,邊唸邊打,反覆練習,直到會為止。鼓板隊陣容大約10-15人一隊,最少5人即可成隊,傳統上以男生為主,近年來亦有女生隊或男女混合隊。演奏時間多以鼓起音,各種大小不同的鑼鼓配合著各自的節奏擊出樂音,力道勁直,剛柔並濟。

2023-11-07

 朱南星,布袋戲資深後場藝師,民國二十三年生於南投。朱南星自十二歲起開始接觸學習北管子弟曲,師事徐火爐,自此之後,一路擔任布袋戲、歌仔戲等傳統戲劇後場鼓佬超過七十年。近年多以傳習工作為主,雖年事已高仍積極指導藝生,傳授後場技藝。

2023-11-07

高雄皮影戲劇團的前身為宏興閣皮影戲團,團長陳政宏師承已故教育部民族薪傳獎皮影戲藝師許福能。除了傳承傳統,陳政宏團長還根據時代需求創新劇本和演繹手法,推陳出新,提升了傳統皮影戲的水準。這符合「傳統表演藝術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款的要求,即具有時代或流派特色。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