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推廣客家戲曲文化、客家大戲

​苗栗縣後龍鎮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苗栗縣後龍鎮

傳承推廣客家戲曲文化、客家大戲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2023-09-18

客家戲曲瀕臨失傳,但在苗栗地區客家戲曲以客家小戲為基礎發展並注入創新活水,從1910年代開始延續至今的「客家採茶戲」,深具苗栗地方特色和融入客家文化,因此具登錄為傳統藝術之價值。而保存客家採茶戲此項技藝的「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為目前保存此項傳統藝術並發揚光大之優秀劇團,因而具登錄為傳統藝術保存團體之價值。


「採茶戲」是源自大陸南方的劇種,清代流傳至臺灣,在桃、竹、苗、東勢一帶的客家地區盛演「三腳採茶」,清代至日治時期盛行「扛茶」、「拋茶」的表演,在臺北、臺南等都市也受到歡迎。之後,採茶藝人逐漸學習亂彈、四平、外江等大戲,形成「改良採茶」,演出內台戲。

內台戲沒落之後,採茶班改演外台戲、從事廣播採茶、賣藥、錄製採茶唱片等。目前,臺灣的採茶戲班分布在桃、竹、苗三縣,以演出酬神戲為主,也製播客家電視台的傳統客家戲曲節目,或者申請補助進行文化公演。


客家戲曲瀕臨失傳,但在苗栗地區客家戲曲以客家小戲為基礎發展並注入創新活水,從1910年代開始延續至今的「客家採茶戲」,深具苗栗地方特色和融入客家文化,因此具登錄為傳統藝術之價值。而保存客家採茶戲此項技藝的「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為目前保存此項傳統藝術並發揚光大之優秀劇團,因而具登錄為傳統藝術保存團體之價值。

相關文章

2023-11-14

據傳乾隆13年(西元1748年)十二月初六日,媽祖後裔孫林各,跨海東遷,拓殖斯土。恭請林祖姑天上聖母聖像隨身護佑,並由同宗林謁公請林祖姑天上聖母神像從溪尾仔上岸並奉祀於田中央庄內。光緒5年(西元1879年),被信士請走不還,經田中央三位宗親邀月眉厝、柑仔井、牛埔仔番社口之間宗親,六人組成迎回林祖姑婆小組;爾後更邀請:大竹圍、番社口、牛埔仔、外快官、市仔尾、祖廟仔、下篰仔、中街仔、過溝仔、西庄仔、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北門口、南門口(番社)、坑仔內、田中央一、田中央二、田中央三、中察、柑仔井、草屯月眉厝一、月眉厝二,共聯合廿四庄林氏宗親之力,得以物歸原主。 之後經多年演變為:「中部二十四庄林祖姑天上聖母會」(暱稱 私媽祖會),由二十四庄林姓宗親於清代組成之神明會,所奉祀的媽祖原來屬於私媽祖,無固定會址,憑媽祖聖裁,輪流奉祀,至今已逾二百五十年。

2023-11-07

太平清歌為臺南本地重要南管系統歌館文化,並有其特殊流派特色以及地方俗民藝術文化趣味。麻豆巷口集英社創設於日治時期,與麻豆昔時迎暗藝有關,已傳承至第五代,仍見活力與傳承動能,且保留南管曲樂80首以上,人人可彈拉唱曲,前後場均可互換,具藝術價值。

2023-11-07

南管新錦珠劇團具備前、後場的戲班,並且擅長進行「九甲戲」的表演與教學。他們的演員唱腔優美,身段細膩,展現出溫婉柔美的特色,具有高度的藝術性,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辦法第2條第1項第1款第1目的登錄基準,即「具有藝術價值者」。此外,南管新錦珠劇團保存了臺灣九甲戲「南唱北打」的獨特藝術特色,表現出特殊性。他們的技法優秀,保存了九甲戲的傳統藝術元素,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辦法第2條第1項第1款第2目的登錄基準,即「構成傳統藝術之特殊藝能表現。其技法優秀者。」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