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頌千里眼、順風耳

雲林縣北港鎮

北港莊儀團千耳眼爺公

北港莊儀團千耳眼爺公

雲林縣北港鎮

傳頌千里眼、順風耳

北港莊儀團千耳眼爺公

2023-11-14

千里眼與順風耳,正式稱呼為金精將軍、水精將軍,和稱金水將軍或是千順將軍,部分地區也會以「千耳眼」稱呼,北港地區會稱為「千耳眼爺公(chheng- ni- gan- ia-kong )」,是媽祖身旁最為著名之部將。千里眼,顧名思義能觀察千里之外的事物;順風耳則能聽聞來自八方的細微聲響。媽祖以千順二將為護衛,其典故最早應出現於《天妃顯聖錄》〈降伏二神〉之章節所描述,描述盤據於山中做歲的金精和水精受媽祖收服而成為護衛媽祖之神。在台灣各地的媽祖廟,千順將軍是必定與媽祖一同奉祀的神明,不可或缺,各地有有多組千順將軍神將,隨媽祖繞境出陣,以壯大隊伍聲勢。

北港朝天宮的千順將軍信仰,除了與媽祖信仰同時存在之外,也因清代所流傳的助戰傳說使信仰特別穩固。根據光緒20年(西元1894)戴潮春事件,戴軍攻打笨港,笨港居民於正月十五日至朝天宮祈求媽祖神示,媽祖蕎擔飛起指示信徒製作兩面黑旗,書寫金精、水精大將軍字樣,豎立於朝天宮廟口,結果戴軍看見天兵天將之幻影,不敢攻擊,後笨港居民每次參戰接取此兩面旗子作為先鋒,每戰皆捷。便視為是媽祖與將軍顯靈助戰的神蹟。 北港朝天宮組織千順將軍餐與繞境的歷史已不太可考,推估應從清末開始發展,至日治時期組織化。

目前最早的影像紀錄為明治43年(西元1900年)至大正12年(西元1923年)之間所拍攝的老照片(相片中頓超和尚於西元1900年起擔任朝天宮住持,西元1923圓寂),以及現存北港朝天宮繞境路關行列表中所記載的第29神將,可顯示日治初期即有千順將軍神將的存在。而根據口述歷史,昭和2年(西元1927年)12位先賢成立「千耳眼爺公會」讓裝扮千順將軍神將的團體正式組織化。另有昭和5年(西元1930年)《臺南新報》記載,北港街組織莊儀團,為現存最早的文獻記載。 至民國82年(西元1993年)向雲林縣政府申請成為法人團體,命名為「雲林縣莊儀團協會」,是臺灣最早向省政府登記立案的宮廟附屬社團,目前會員人數兩百多人,是相當具規模與組織化的神明會。

相關文章

2023-11-03

梁玉水能夠熟知並正確體現泰雅口簧琴這一具代表性的生活樂器。他的知識、技藝和文化表現形式能夠充分體現泰雅常民音樂的價值和特色。泰雅口簧琴是一種特殊的樂器,其吹奏技能面臨著失傳的危機。梁玉水具備了這種瀕臨失傳技能,他的存在和傳承工作對於保護這一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陳家北管八音團在傳統技藝或藝能方面表現特別優秀,擁有領先地位。他們的演奏水平優異,並且能夠詮釋各種風格的曲目,展現出卓越的音樂才華。

2023-11-14

「公愿祭天」起源於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荖葉宅事件,當時鄭氏族親為營救一對被視為抗日份子的夫妻鄭清及鄭昭英(同姓宗親),而觸怒日本警察廳,警告如未能如期交出要犯,將引來鄭氏家族慘遭滅族之災難。地方族老為確保荖葉宅宗族的平安,祈求善化慶安宮媽祖及在地守護神玄天上帝保佑,在神明指示下,立下重誓祈願,只要族親逢凶化吉,願年年拜叩天地,酬謝神愿。

2023-11-13

大路關石獅公信仰於2008年(民國97年)在地方人士的努力下,登錄為國家文化資產民俗信仰類資產加以保護,其具有傳統、歷史、文化、地方與典範性,石獅公在地方所彰顯的是客家族群不畏艱難,與大自然搏鬥求生存的硬頸精神。大路關地區以農曆2月29日獅老三完工之日做為石獅公生的日子,並於2013年(民國102年)起開始辦理石獅公文化季。石獅公文化季內容豐富,如:踩街繞境遊行、石獅公攝影展、在地產業行銷推廣、祭典儀式、各單位社團表演,除了活絡現場氣氛外,也聯繫了村莊中居民彼此之間的感情。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