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傳統京胡

新北市中和區

京劇-吳明生

京劇-吳明生

新北市中和區

重現傳統京胡

京劇-吳明生

2023-11-07

吳明生是一位習京劇藝術的老師,後來轉行習京胡,並拜梅派京胡大師學藝,展現出優秀的京胡演奏技藝,保留了少數堅持使用絲弦的拉胡琴琴師之一,呈現了梅派京胡的古風音色和唱腔,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藝術價值。他的傳統表演藝術知識和技藝得到充分體現,符合《傳統表演藝術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款的要求。

吳明生對京胡藝術的傳承表現出高度的傳習能力和意願,許多新生代優秀的京胡演奏者都是他的學生,雖然已經退休,但他仍然持續推廣京胡絲弦技法,透過自創的中字理論將京胡演奏持續教學傳承,具有傳承京胡藝術的能力和成果,符合《傳統表演藝術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2款的要求。

此外,吳明生的獨特教學方法和中字理論對京胡藝術的理論化和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將梅派京胡的韻味傳承給臺灣年輕一代,實踐20世紀的梅派京胡藝術,適當地處於文化脈絡之中,符合《傳統表演藝術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3款的要求。

相關文章

2023-09-18

客家戲曲瀕臨失傳,但在苗栗地區客家戲曲以客家小戲為基礎發展並注入創新活水,從1910年代開始延續至今的「客家採茶戲」,深具苗栗地方特色和融入客家文化,因此具登錄為傳統藝術之價值。而保存客家採茶戲此項技藝的「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為目前保存此項傳統藝術並發揚光大之優秀劇團,因而具登錄為傳統藝術保存團體之價值。

2023-11-14

竹林山寺主祀「十八手觀音佛祖」(又稱蕃薯媽、十八股媽),係清乾隆三年(1738)隨著泉州晉江縣、南安縣、惠安縣等三邑移民,從安海龍山寺分靈抵臺創建艋舺龍山寺的觀音聖像之一,清嘉慶六年(1801)恭請至林口台地坪頂十八庄輪流奉祭。 昭和十三年(1938)4月興工創建「竹林山寺」,至昭和十四年(1939)2月竣工,昭和十五年(1940)農曆5月6日子時安座晉殿。後遇太平洋戰爭,全面停止了輪祀,到了戰後十八坪位才恢復輪值傳統。 民國三十八年(1949)輪值區域重新劃分為直屬坪位、巡迴坪位及正爐坪位,而後幾經合併更動,成為現今19坪位。早期信奉十八手觀音者以三邑人士為主,後因地緣及移民遷徙等因素,信仰逐漸擴及新北市與桃園市內安溪、漳州與客家移民,甚至戰後眷村外省新移民也擔任過爐主,呈現其兼容並蓄的多元文化風貌,成為北臺灣重要觀音信仰之一。

2023-11-07

賴仁政先生具有超過40年的傳統客家山歌演唱和演出經驗,是關西隴西八音團第八代弟子和台灣三腳採茶戲阿文師派下第四代弟子。他擁有豐富的傳統山歌曲目,並且在客家山歌的傳統演唱技法和曲目變化方面非常熟練。賴仁政先生不僅精通客家山歌的演唱,還能熟練演奏伴奏樂器,如嗩吶、二弦、鑼鼓等。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