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走訪大龍峒

05/19(日) 姚其中老師的人文之旅 四十四坎/孔廟/保安宮,05/25(六) 李乾朗老師畫傳統建築 深入淺出「話」孔廟,05/27(一),林嘉澍走讀大龍峒 一步一步跟著古蹟仙的足跡

四月20李老師帶你畫房子

跟著建築大師李乾朗,一探建築的奧秘,用繪畫說古建築的故事!素園藏書特別專場,建築大師李乾朗成為林衡道以來最具權威的臺灣傳統建築研究者。李乾朗將畢生所學、所聞、所見,傾囊相授,歡迎帶著一顆愉悅的心情,跟著李乾朗老師來一段建築之旅,化身小小建築師。

【古地圖講大龍峒】

大龍峒,今臺北市大同區哈密街一帶,是晚於艋舺而早於大稻埕的臺北市舊聚落,也是台北的老城鎮。從過去的地圖來看大龍峒的發展與變遷,跟著高傅棋老師一起來遊覽過去的大龍峒!

吳伯台灣小故事×手工豆花體驗

03/14週四 15:00-16:00「台灣物產生態大觀-米與台灣」身為台灣人,不能沒吃過米飯吧!米與我們的日常息息相關,蓬萊米、在來米是怎麼來的呢?過去的稻米與現在有多大的區別呢?讓資深導遊吳運賜老師來告訴我們背後許多的小故事。03/27週三 15:00-16:00「以地名認識台灣-芝山岩篇」台灣這塊土地,從五千年前就有人居住,經歷了荷西時期、鄭成功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到了民國至今。許許多多的地名也跟著這些歷史流傳至今,就讓吳運賜老師帶領我們,用地名遊歷芝山岩吧!加購活動 16:00-16:30「花生舉人的故事:古早味島輝のDIY」大龍峒舉人豆花是同治甲子科舉人張書紳後人所傳承;讓我們跟著在地文創達人, 一同手作舉人豆花,一碗豆花看似樸實無華,不平凡地傳承前人辛勤養家的精神。

四月13、27跟著郭老師看廟趣

聽!郭喜斌說生龍活虎的宮廟!民間故事淵遠流長,世世代代口耳相傳,並在寺廟的裝飾藝術中擴散開來,你知道廟宇的裝飾故事嗎?跟著廟口說書人郭喜斌老師的眼與口,聽看曲折離奇的故事,欣賞工藝精彩表現,請聽忠孝節義的故事。

Puljetji佳興部落手紋

排灣族每個部落皆有屬於自己的社會階序、部落組織系統 、分工職責,社會階序與職責常見於圖案識別系統上,而手紋就屬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手紋文化所代表的不僅是排灣族的宇宙觀(天命、生命)、社會觀(組織、儀禮)、價值觀 (生活、文化)、還有人生觀(照護、服從、分享),更是族人的辨識符號以及榮譽的象徵。佳興部落手紋文化以傳統領袖家族為中心,該部落手紋圖文呈現該部落社會階序倫理,展現傳統社會位階與職務脈絡。對排灣族人而言,為重具傳統性、文化性與典範性。

排灣族來義鄉手紋、身紋

手紋文化為排灣族傳統民俗,反映部落之家族 族源、身分、地位、階級,圖案的構成代表自己與祖 先的關係與身分認同,排灣族手紋的圖案包括河川、土地、蛇紋、太陽、人形等, 展現與土地的關聯性。排灣手紋是一種身分的符號與階級權利的象徵,以掛勾紋圖案為例,只有傳統領袖可使用 ,代表著傳統地主身分,反映排灣社會階級分明的階序倫理。

排灣族來義鄉傳統手紋文化

排灣族刺紋過程主要分為前中後三個程序,每個環節都有其重要意義,如刺紋前(拜訪、討論、授權)、刺紋中(禁忌、地點、工具、時間季節、周邊使用物件、顏料)刺紋後(回饋禮、療養)三個階段,而排灣女子刺紋的順序大致會先從手背上開始,通常一天可將一隻手的刺紋處理完成,所以刺紋的過程依照圖紋的繁複程度至少需要兩天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

福州白龍庵五福大帝駕前什家將

家將團成員以堂上鑾生及鑾生之子為基本班底,1925 年正式成立『福州白龍庵五福大帝駕前什家將』團,並於台灣光復前丶後即參與東港迎王平安祭典,台灣光復後東港盛大舉辦迎王祭典為壬辰正科東港第一次迎王(西元 1952 年民國 41 年)平安祭典繞境活動,時至今日仍然在每次的東港迎王祭典參與平安逸境慶典活動。共意堂為家將專屬堂號,首字為共乃邢府三千歲之堂號,共善堂之首共字,其次字為意,一方面為紀念邢府三千歲向福州白龍庵五福大帝借家將配合奉旨出巡,另一方面乃配合全臺白龍庵之家將堂號如意增弄堂之意字,故而請旨成立共意堂。

保東埤仔頭關帝廟拍面宋江陣

埤頭關帝廟之香火始於清康熙年間,廟宇經天災數次重建,人口也因瘟疫敗庄而有流動,戰後初期,埤仔頭人口漸多,庄民乃商議建關帝廟於現址。埤仔頭拍面宋江陣歷史早於建廟之前,約於1940年代前期即已存在,與新化頂山仔腳朝天宮、關廟下山仔腳關帝廟兩地同為36人拍面宋江陣,合稱「保東三陣」,若有廟會舉行,三陣齊聚,聲勢盛大,如108條好漢再現。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