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傳統的酬神活動

臺中市南屯區

萬和宮字姓戲

萬和宮字姓戲

臺中市南屯區

臺灣傳統的酬神活動

萬和宮字姓戲

2023-10-12

臺灣傳統的字姓戲,又稱「家姓戲」或「單姓戲」,由地方上同姓氏宗族或聯合數姓氏為一字姓組織,輪流出錢邀請劇團演戲酬神。然現代社會宗族制度薄弱,「字姓戲」多已名存實亡,而萬和宮卻仍保有這濃厚的酬神賽會。

「萬和宮字姓戲」自道光五年(西元1825年)起,由南屯捐地募資興建萬和宮之信眾,於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一日起依序演戲酬神,始由四府演彰州戲、廣東戲、泉州戲、汀州戲熱身,並自二十六日後起演字姓戲,每年的字姓戲,由張姓開始,持續兩個月,歷代延續不斷,並已由最初之12字姓擴增至今日28字姓,已成為地方重要傳統民俗活動。

「萬和宮」字姓戲源遠流長,28字姓輪流辦理演戲酬神活動,傳統在地特色鮮明,並具有獨特性。

字姓戲與地區發展息息相關,以媽祖信仰凝聚人群和諧,深具意義且歷史傳承悠久,可團結地方意識。

相關文章

2023-11-07

北管音樂惟基隆最具代表性之傳統音樂,且為鷄籠中元祭重要之陣頭音樂,聚樂社一組為福祿派代表,成員以崁仔頂為班底,該社團持續運作且定期排練出陣,有助於北管音樂傳習。北管戲曲之傳入基隆,大約有120年之歷史。受宜蘭西福之爭波及,基隆亦分西皮、福祿兩派,以市區旭川河為界,壁壘分明,競爭甚烈。 自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宜蘭傳入基隆的北管戲團,西皮派以得意堂系統為大宗,福祿派以聚樂社系統為大宗,其餘包含暖暖靈義郡(福祿派)、儒霖堂(西皮派)等,西皮、福路兩派互不相讓,時有爭端,甚至讓基隆廳長發出諭告予以警惕。當時西皮派以廟口生意人為主,福路派則以苦力為主,兩派以旭川河為分界線,彼此都抱持著「打贏告就贏」的心理,先打再說,使得械鬥愈演愈烈。 明治四十年(1907)基隆廳透過參事會議的舉行並邀請地方士紳參與,提出將兩派神像迎入媽祖宮—慶安宮供奉的建議,樂器、旗幟則全部沒收,並得到士紳的支持。 而後,在地方人士的協商與日本政府的監督下,改以「拼陣頭代替打破頭」的陣頭競賽方式,取代流血衝突。難得的是,過去的衝突走向融合的發展,如今透過祭典儀式還能看見。在「雞籠中元祭」七月十三日下午進行「迎斗燈」市街遶境過程中,可以看見得意堂與聚樂社在進入昔日的旭川河分界線時,會以交換前導位置、握手致意的方式,展現相互尊重的和諧畫面。

2023-11-03

嘉義地區的家將團源自於臺南,分為吉家將系統和八家將系統。吉家將系統又包含「吉」、「義」、「拱」、「廣」四大派系,其中,嘉義地區的古桃城拱吉堂什家將團具有獨特的文化和藝術價值。這個團體的創始人林來得曾向嘉義地區吉勝堂什家將團的盧永吉和梁能學習符法、什家將步法及陣法等。1951年,他在角頭南門廟仔地區自行籌組了嘉義市古桃城拱吉堂什家將館,成為該宮主神五府千歲的駕前什家將團,並形成了嘉義地區的「拱」字系派系。

2023-11-06

朱丁順是一位熱愛恆春民謠的傳承者,他的音樂表演能夠真實地反映古昔常民生活,成為臺灣民歌中具有全國性特色的代表。恆春民謠在其中呈現地方色彩非常鮮明,是恆春半島特有的說唱藝術形式。然而,這種傳統的說唱藝術需要即興表演,因此傳承並不容易。儘管朱丁順已經年過八旬,但他的音質依然優美,表現卓越。他致力於保存和推廣恆春民謠,並且在全國范圍內具有領先地位。他的努力有助於保護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使更多的人能夠了解、欣賞恆春半島特有的民間藝術。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