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部落團結與勇氣

台東縣

布農族malahtangia射耳祭

布農族malahtangia射耳祭

台東縣

展現部落團結與勇氣

布農族malahtangia射耳祭

2023-11-14

布農族人是從hanito精靈的基礎、崇敬「天」(Dihanin)和祖靈的概念上,發展出日常生活中的信仰和祭典儀式。 臺東的布農族人,從19世紀初開始,分別由今南投、花蓮跨越中央山脈,進入今臺東縣新武路溪流域及大崙溪流域建立聚落。日治時期被日本殖民政府強迫集團移住到新武呂溪、北絲鬮溪和卑南溪流域。這些被移住的部落,縱然在艱困的環境下,因生活習性使然,傳統的信仰和祭儀仍然保存。

臺東縣布農族的Malahtangia射耳祭,除了位居偏遠的部落外,從日治末期開始,因種種外來因素的影響,有些氏族已經中止了。但某些氏族還是在惡劣的環境下努力保存,例如海端鄉的利稻、霧鹿部落,初來部落的王家和胡家等,就一直堅持在自己的祭場定期辦理射耳祭。1960年代(民國50年代)時,布農族的傳統祭儀明顯受到政府和教會的壓抑。隨著小米栽種的減少,和對經濟作物與薪資勞動的日漸依賴,農事祭儀包括射耳祭也日漸荒廢。但是在霧鹿,大約也是1960年代時,先是傳統射箭被納入運動會的競賽項目中。1970年代後期,鄉公所也開始要求霧鹿部落恢復辦理射耳祭。霧鹿部落於1986年(民國75年)成立了「布農山地傳統音樂團」(簡稱布音團),四處表演和參加比賽,先後出國往法國、德國、荷蘭、瑞士、大陸、日本、新加坡巡迴演出。2003年與美國著名大提琴家David Darling合作,出版「Mihumisa(n)g祝福你」專輯。2004年前往英國,作6場巡迴演出。2010年布音團演唱的「八部傳說布農」專輯,獲得第21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讓布農族的Malahtangia射耳祭和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馳名國內外。 1987年(民國76年)政府解嚴,1991年在國家劇院公演了〈布農族樂舞篇〉,讓布農族人找回了自信和自尊。晚近也發展出「文化」的自我認同,布農族人的「文化」,就是跟漢人有別的生活方式。從此以後,不但是海端鄉和延平鄉恢復了Malahtangia射耳祭,更進而辦理全鄉的射耳祭,和全國的射耳祭。

相關文章

2023-11-13

歸仁區仁壽宮俗稱「歸仁大廟」,其轄域約屬歸仁北里舊地,亦即今之「5角頭6村」(5角頭為:第1角紅瓦厝、第2角辜厝、第3角許厝、第4角後市仔、第5角楊厝,含括現今村里行政區域劃分之歸仁里、辜厝里、許厝里、後市里、看東里、看西里等地)。依《台灣府志》記載,仁壽宮創建於鄭氏時期,宮內主祀之保生大帝神尊,據傳係300餘年前明定國公鄭鴻達之部將吳鳩山隨鄭成功來台,為祈海途順遂,乃自福建同安縣白礁跪祈保生大帝金身1尊,隨身攜奉,安抵台灣。初僅奉於吳宅,後因大帝顯化,靈驗異常,地方人士多獲帝祐,乃有立廟之議,遂由爐主吳鳩山發起募捐盛舉,於信眾同心協力下創立廟堂。清雍正2年(1724)增建兩廂,規模始具,而後歷有修建,同時依俗進行王醮大典,依據現有記載,仁壽宮首次建醮為日治時期明治42年(1909)己酉科,當時管理人林桂馨等人整修廟宇後,舉行了第一次5朝王醮,至1961年辛丑科、1977年丁巳科,亦各有建醮紀錄,1995年再次進行廟宇重修,經當時廟方主任委員兼任建醮總董事張主明主導重建,使得今日之廟貌規模,並進行乙亥科王醮。 論王船醮典之舉行,原應12年舉行一科,然仁壽宮王醮則多因故而未依俗如期舉辦,多以該廟宇重修或重建後,與「慶成」之由聯合舉行。

2023-11-14

「上白礁」係「前往白礁鄉謁祖」之意。據考證,學甲上白礁源於清領時期,學甲地區鄉民經常於保生大帝神誕日前的農曆3月11日返回原鄉福建泉州白礁慈濟宮謁祖;日治時期後由於臺灣、中國民間往來受限,遂逐漸改於當年登陸之處(將軍溪畔)舉行隔海謁祖祭典。初期受限於人力、物力,並非年年舉辦,約於20世紀中葉固定為每年舉辦。

2023-11-14

屏東縣枋寮鄉北勢寮保安宮(主祀大道公,每年農曆5月2日(保生大地得道飛昇日),廟方舉辦全台獨一無二的「送白鶴」祭典;相傳保生大帝生前即乘坐白鶴羽化昇天,北勢寮保安宮管理委員會每年除了大肆舉行法會慶典之外,並會製作白鶴一隻供送保生大帝神靈回白礁謁祖。北勢寮保安宮放白鶴活動,各項祭典活動籌措、製作、每年都喚起枋寮全鄉參噢,祭儀兼具藝術性及典範性。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