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具50年歷史的檜木王船

臺南市安定區

安定真護宮王船祭

安定真護宮王船祭

臺南市安定區

典藏具50年歷史的檜木王船

安定真護宮王船祭

2023-11-13

蘇厝地區原本以長興宮為庄廟,時有庄南「社尾角」郭姓庄人私祀李、池、吳、朱、范等五府千歲,為求千秋香火,乃獻給長興宮合祀,當初約定「12行瘟王」是「天王」,應鎮守在內殿,五府千歲因屬「地王」,得在殿外,1965年前後有人暗將五府千歲請入內殿,後為長興宮蘇、王兩姓發現,大為不悅,乃將五府千歲「搬」到廚房,「社尾角」信眾大怒,遂請至廟南「王爺地」,向地主張富借用6坪農地另築「竹籠仔廟」奉祀,並依神示「三姓十八甲,五聖建大廟」之預言,開始積極籌建神廟,但直至1993年始建造完成。

這裡所謂「三姓十八甲」,「三姓」指的就是「趙金保、莊順發、梁富」等3人,「十八甲」則係「八甲首」和10位正副「五主會」,合計18人;而「五聖」即李、池、吳、朱、范等五府千歲。 其時,長興宮內有一艘「動力王船」,長13尺6、寬7尺,王船上安裝有引擎、方向盤和輪子,係1960年地方士紳所倡造,五府千歲遷出舊廟時,當時「總裁」蘇振邦將此船駛來「竹籠仔廟」,成為今日真護宮神物,建廟期間,曾開上高速公路北上募款,今天更屢次參加交陪廟繞境,風頭十足。 當時主導整個事件的是庄人郭塗牛,之後,他更以「李府千歲主辦,郭塗牛代辦」的神諭,領導趙金保、莊順發、梁富等三姓,以及新廟的「八甲首」,並結合正副主會、主醮、主壇、主普、主造等10位「五主會」,於1967年舉行首科王醮,正式和長興宮分庭抗禮,也依原廟俗逢丑、辰、未、戌年3年舉行一科,不過時間提早在3月上旬前後。

相關文章

2023-11-13

土地公信仰源自人民對土地的崇拜。《說文解字》:「土,地之吐生萬物者也。」因土地孕育萬物、生長五穀,供給人民生活所需,因此土地崇拜是許多民族共通的信仰。 中國的土地崇拜源起於上古時代的后土、社神信仰。先民祭拜天神,後來也進行祭拜地神的活動,但以「社」稱之。《說文》:「社,地主也,從示土」指出社即土地之主,社神即土地之神,而在《周禮》、《禮記》中都認為「后土,即社神也。」。由此可見,土地之神即社神,亦即后土。而先民將土地視為有神靈的。 由於土地遼闊無法遍祭,需封土立社分區祭祀。故土地之神遍布各地。『土地神』原為自然崇拜,後卻轉化為人格神。在《禮記‧祭法》中提出:「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此外。《淮南子‧氾論》「禹勞力天下,而死為社」高誘注:託祀於后土之神。說明后土為共工之子句龍,或為大禹。此皆為自然崇拜人格化的結果。 關於土地神的由人轉化而來的傳說眾多。在台灣較普遍流傳之傳說有二。一說土地公原名張福德,其生前樂善好施造福鄉土,死後受玉帝冊封為「福德正神」。二說周朝上大夫家中有家僕張福德,護衛主人之千金尋父,卻凍死途中,臨終時,空中出現「南門大仙福德正神」九字。爾後土地公廟又稱福德廟、福德宮。

2023-11-02

吳宗炎(兆南)先生熟知並能正確體現相聲藝術的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並具有代表性。他擁有傳習相聲藝術的能力和強烈意願,在文化脈絡下被認為是適當的保存者。相聲藝術起源於民間說唱曲藝,發展出獨特的聲音美學,並自民國38年政府遷臺後蓬勃發展,開創了舞台劇融合相聲藝術的獨特創作表演形式。然而,傳統相聲口語形式的傳承和發揚逐漸成為必要的任務。吳宗炎(兆南)先生長年推動相聲藝術,並在海內外享有盛譽,同時致力於藝術傳承工作,因此被認定為合適的保存者。

2023-11-14

布農族人是從hanito精靈的基礎、崇敬「天」(Dihanin)和祖靈的概念上,發展出日常生活中的信仰和祭典儀式。 臺東的布農族人,從19世紀初開始,分別由今南投、花蓮跨越中央山脈,進入今臺東縣新武路溪流域及大崙溪流域建立聚落。日治時期被日本殖民政府強迫集團移住到新武呂溪、北絲鬮溪和卑南溪流域。這些被移住的部落,縱然在艱困的環境下,因生活習性使然,傳統的信仰和祭儀仍然保存。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