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集綠色隧道添興窯主人

南投縣集集鎮

傳統南投陶工藝-林清河

傳統南投陶工藝-林清河

南投縣集集鎮

集集綠色隧道添興窯主人

傳統南投陶工藝-林清河

2023-11-10

林清河出生於做陶世家,從小就在泥土堆長大。從小就曾為家裡窯場放牧水牛(註:早期還沒有練土機時,大部分的窯廠都有飼養水牛來協助練土(踩土))。年紀漸長,除了上學外,都要在窯場幫忙,因而學習到許多做陶技術與經驗。 1977年,父親林双喜先生因為兄弟分產獨立經營添興窯。1979年,林清河返家接手協助父親管理添興窯,1980年起由於林清河已經熟稔相關營運,父親双喜先生集另外進入國泰人壽保險公司經營壽險業務,走上人生的第二春。自此,林清河即獨立挑起添興窯的經營。

南投陶源於18世紀末(清嘉慶年間),至今有200多年的歷史。歷經清領、日治時期、國民政府來台初年,不同時期的南投陶均曾風光一時。日治時期「南投燒」更成為臺中州名產,遠近馳名。 傳統南投陶成型法包括泥條盤築法、拉坯成型法、陶板成型法、模製成型法、捏塑法等;裝飾技法則有壓印、刻紋、鏤空、鑲嵌、貼花、化妝土法或素燒。所生產之陶器,皆須經由柴燒窯方式燒成。 傳統南投陶因陶土特色而產生之裝飾技法,與其他地區有鮮明的區隔。運用此裝飾技法的南投陶製品,舉凡火烘、筷籠、香筒、龍壺、飯硿、油甕、香爐、茶具、花瓶、粿印、鼓椅、大水缸等日用生活器皿,實用而饒富風味,質樸而裝飾細膩,在台灣早期各窯區之中,獨樹一格。

相關文章

2023-11-08

十餘歲置身於台北,拜下泉州派藝師。學藝時間初為照料師傅起居,後開始接觸磨砂修光、修胚等雜務。於服兵役後回嘉義落腳,開始駐紮於雲嘉南各佛具店進行打粗胚。工藝精巧傳神,因此,曾一日開釜粗胚高達5至6尊,可見洲司當時之重要地位。後深耕於北港鎮,經營神山堂雕刻社。後期接觸林派(林起鳳司)泥塑佛像,融合運用於泥塑及木雕。然,於洲司作品可見到融合泉州及泥塑、林派工藝精髓。 目前為洲司獨立創作,無收學徒。傳統工藝分工細膩,技藝精湛,為雲嘉南佛像雕刻業界知名木雕藝師之一。

2023-11-08

林惠津西元1949年生於臺中大甲,受到祖母與母親的影響,6歲開始跟著學習編織藺草,藺草對於當時的孩子而言也是一種玩具,小時候家裡曾做過木屐草蓆的訂單外銷日本,也會有廠商訂制的圖樣,林惠津在國中時期就會給家人不一樣的編織建議,高中就讀大甲高工家政科,會將學校所學習到的技能結合藺草編織,做不同的變化。

2023-11-09

夾紵漆器是漆工藝中的一個重要技法,具有悠久的歷史。這項技法非常複雜,無論是媒材還是技藝,都具有傳統工藝的特殊性。漆工藝在臺中市的發展與夾紵漆器的技法密切相關,因此有必要保存這項技術,並且它具有地方性的意義。廖勝文是這項技術的保存者,他深入研究夾紵漆器已有二十年之久,並且在這段時間內,他的技藝一直未曾間斷。他擅長脫胎夾紵技法,充分展現了這一技藝的特色,他的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性。通过他的努力,夾紵漆器這一傳統技術得以保存和發展。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