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廟竹編藝師

臺南市關廟區

竹籐編-莫永崇

竹籐編-莫永崇

臺南市關廟區

關廟竹編藝師

竹籐編-莫永崇

2023-11-08

莫永崇於民國33年3月中斷學業,前往竹山郡竹材工藝傳習所學習竹編,師承張清波先生及助理教師黃宗能(原名黃滿)。在民國42年,受到黃滿老師推薦,莫永崇進入南投縣特產工藝研究班,進行為期4個月的研習。在這段期間,他有幸得到臺灣工藝之父顏水龍老師的親自指導。

臺灣竹工藝的發展,始於先民的就地取材,自製日常用品。至雍正年間開禁後,才開始有較精緻的竹製品輸入,尤以閩、粵兩地的式樣更為顯著。 日治時期則開始竹製家具的外銷,另一方面,日本亦從臺灣招聘竹工師傅赴京都從事新設計的竹器製作,如:嘉義徐振生、鹿港陳贊成、二水許正等人,即皆一時之選,其間竹釘的使用,則被認為是一大創見。 不久,又在關廟與竹山各設立竹編研習所,對台灣竹藝產業化的發展,奠下良好的基礎。如今精湛的竹編藝師如竹山的黃塗山、吳聖宗(已謝世),關廟的塗坤山等即為當時的學員。日治時期家具業以嘉義、斗六、鹿港、竹山等地較為發達,亦具有專業的性質,而竹編業多為副業,以關廟較多。 到了1950年左右,臺灣竹材加工約近2萬人從事生產,尤以關廟鄉為大宗,1956年左右,大量塑膠製品投入市場,竹工藝因而沒落,關廟受到波及,乃漸轉型以籐加工為主。至1960年代,竹製品加工形態由手工轉為機器,先後在竹山、草屯、關廟、鹿港、布袋、埔心、木柵等地,成立竹材加工技術的訓練。故而1960年至1970年間,業者開始設立工廠,專事外銷生產,產品以籃、盤類為主,竹器業者有百分之70以上是在此時期設立;不過,手工編織仍佔大部份。 唯近年來,受東南亞地區廉價勞工及竹藝品大量傾銷之故,臺灣的竹製品因而一落千丈,瀕臨消失。一些竹藝業者紛紛轉行或至國外投資設廠,目前臺灣的傳統竹器製作供需數量甚微,外銷幾乎完全中斷,只有部份家庭式小工廠及少數竹藝家以內銷方式經營而尚存,傳統竹藝的存續實為隱憂之問題。

相關文章

2023-11-09

莊武男師承洪寶真,從事傳統建築彩繪逾60年,瞭解彩繪各項工序流程,具彩、繪、畫之技能,並熟知傳統彩繪打底、工具製作之傳統知識。其彩繪佈局華麗飽滿、線條柔順流暢、用色典雅豐富、圖案運用靈活,尤以垛頭彩繪見長,為臺灣極具代表性的彩繪藝師。莊武男早年收徒多人,並持續於社區大學教授寺廟彩繪課程,長期投入傳統彩繪技藝之傳授,亦編撰打底、製筆工藝等教材,具備高度傳習意願及熱誠。莊武男熟悉傳統建築彩繪工藝與工序,並堅持採用南式彩繪工法,為文化脈絡下的適當保存者。

2023-11-09

楊新興長期在部落已故的汪慶榮耆老薰陶下很早就學習傳統編織,他對於鄒族傳統編織(狩獵袋、漁網)等用具已經有豐富的經驗及技術,尤其對於鄒族傳統苧麻製繩的技術是非常的熟練。楊新興也是目前山美部落少數能從原料取材到製成成品的鄒族人。具備完整鄒族傳統獵袋編織技術及相關知識,長期從事鄒族傳統獵袋編織。長期在部落、社區、公部門相關課程中,傳習鄒族傳統獵袋編織知識與技術。自年少即師從已故汪慶榮耆老學習鄒族傳統獵袋編織技術與知識,實踐資歷超過二十五年。

2023-11-09

安炳耀先生具有豐富的鄒族鞣皮技術和知識,他年輕時就開始學習鞣皮技術,並且在部落長者和耆老的指導下熟練了這項技術。他不僅具備完整的鄒族鞣皮技術,還擁有相關的知識。安炳耀先生在鄒族傳統鞣皮製作方面有著長期的經驗,並且在部落、社區和公部門的相關課程中,傳授鄒族鞣皮工藝的知識和技術。他自年少時期就開始向耆老學習鄒族傳統鞣皮技術和知識,至今已有超過四十年的實踐經驗。这樣的經歷使得他成為鄒族傳統鞣皮技術的專家,並且有資格被認定為該項傳統技藝的保存者。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