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港刈香百年藝陣

臺南市七股區

永吉吉安宮天子門生

永吉吉安宮天子門生

臺南市七股區

西港刈香百年藝陣

永吉吉安宮天子門生

2023-11-07

第一代師傅是由學甲鎮李全傳授於本庄李賞,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後再傳莊紅蟳。在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時,創下西港刈香天子門生陣頭的先例,便是將歌唱技藝傳承給女性。 1971年(民國六十年)起,則由曾其材師傅教授,但於1994年(民國八十三年)香科後,因老師傅辭世,又因當時無樂譜記載,導致傳承困難,而後停陣。 2008年(民國九十七年)時(己丑香科前年),余千歲與本宮奉祀主神吳府千歲、池府千歲降駕,指示李仲義副主委必須在此次香科一定要將 本宮天子門生再重新組陣。 經過地方士紳及熱心人士奔走,人神共同努力之下,終於將瀕於失傳12年的吉安宮天子門生,重現世人眼前,並且於己丑科成功出陣。

「天子門生」相傳是明朝的大官鄭元和。有關鄭元和的故事,散見民間各種劇本,最早見於明人徐霖(一說薛近哀)所撰的《繡儒記》,純粹是一個小說人物。故事主要描述落第秀才鄭元和落魄於風雪中,為丐幫弟兄所救,並得李亞仙「以繡襦擁之而歸」,後相愛結為夫婦,且在其鼓勵之下,發憤上進,終考中狀元,位晉三公,死後被皇帝追封為「天子門生」;嗣後,丐幫弟兄便以此自稱,而南部鄉間也由此發展出一種名稱就叫做「天子門生」的「太平歌」陣頭,顯然這是一個「乞食陣頭」。 其實,臺灣的乞食陣頭,除了「天子門生」之外,至少還有「才子弄」、「拍手唱」、「七響陣」和「文武郎君」等數種,它們的活動領域,都是在臺灣南部,「天子門生」便僅流行在臺南縣市一帶,大致是曾文溪兩岸,除了臺南市十二佃有一團半職業性質的以外,其餘都在臺南縣境,而且都是因應廟會而生的庄頭陣頭。

相關文章

2023-11-14

農曆元月十五日巡男丁(迓男孫燈):男丁是早期農村社會的主力, 閩南話的“丁”與“燈”發音相同,為了鼓勵添丁,海豐三山國王廟在每年的元宵節舉行都會舉辦迎燈繞境活動,海豐地區居民添男丁就要向廟方“報燈”,來年參與迎燈,每年農曆元月1日至30日當中第一個出生 的男孩子稱為當年的燈(丁)頭,可以搶燈首。

2023-11-14

1915年(大正4年)就已經有8月24日「龜醮」祭儀的紀載,祭儀作為寺廟每年的例行祭典,但錶此祭儀已經長時間持續舉辦。因此我們可以推測「龜醮」或許早在清領時期便已出現。 喜樹萬皇宮「龜醮」的傳說,描述喜樹庄某天牽罟意外捕捉到大海龜,在眾人的決議下遭到分食,使本已修煉成道的龜精憤怒不平,進而降災於喜樹庄,有分食的庄民家當晚遭受祝融,未參與分食的民家則安然無事。後來在神明們的協助下與龜精進行調解,指示每年農曆8月24日舉行醮典祭儀,製作仙舟添載日常用品,將其焚化迴向給龜靈公,以示庄民道歉之誠意。

2023-11-13

關廟山西宮主祀關聖帝君,其草創於鄭氏時期,清康熙59年(1720)陳文達在《台灣縣志》中記載廟宇於偽時建(偽時即鄭氏時期),可見山西宮建立時期相當早。歷經清領時期郭光侯事件曾遭焚燬,以及後來兩次地震而傾圮,但在各官紳的奔走捐獻下得以重建與修繕。大正2年(1913)地方人士再度發起大修繕,並舉行醮祭,這是山西宮第1次有記錄者,而這一次是慶成醮,是否有王船祭典無法確定得知。除了「八卦蜘蛛穴」之外,市街的民間信仰宮廟間又形成「七星墜地格局」。原來,市街內庄社古代分為8堡,其信仰中心分別為護安宮(王公廳)、北極殿、太子廟、觀音廳、清水寺、武安宮、朝天宮等,這7座宮廟被認為是「七星」,遂有「七星墜地格局」之說。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