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白布接老大公、好兄弟上岸

臺南市安平區

安平靈濟殿孤棚祭

安平靈濟殿孤棚祭

臺南市安平區

鋪白布接老大公、好兄弟上岸

安平靈濟殿孤棚祭

2023-11-14

安平是臺灣古老的城鎮之一,在荷西時期之前已被稱為「大員」。1661年(明永曆十五年),鄭成功入主臺灣後,才改名為安平至今。而隨著歷史環境的演變,至今安平聚落分成十社,位於港仔尾社的靈濟殿歷史最早可以溯自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前身為仙史宮,主祀伍府恩主公,後迎入安平慈濟宮保生大帝、囝仔宮社北極殿玄天上帝、安平水仙宮水仙尊王等神。

中元祭典設置孤棚來進行普度之俗,在清代的臺灣各地時常可見。時過境遷,目前臺灣中元普度祭典可見孤棚的僅見頭城、恆春及安平。而頭城、恆春二地都以「搶孤」而著名。而安平孤棚祭與頭城、恆春二地最大的差異便是無搶孤、爬孤棚之習俗。 孤棚祭的起源主流說法為1852年(清咸豐二年)安平舊運河渡船碼頭工頭陳柱,在一次因搬運利益而發生的鬥毆事件中,發生打死人的意外事件,陳柱受到牽連,恐被官府處死。港仔尾當地居民為了解救陳柱,聚集於靈濟殿廟前共同商討,並向靈濟殿眾神與老大公祈願,若能平安無事,必酬神謝恩。後陳柱竟判無罪釋放,此後港仔尾當地居民每年農曆7月9日搭孤棚祭祀老大公兼普度,逐漸演變成今日安平靈濟殿特有的「孤棚祭」習俗。

相關文章

2023-11-15

排灣族每個部落皆有屬於自己的社會階序、部落組織系統 、分工職責,社會階序與職責常見於圖案識別系統上,而手紋就屬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手紋文化所代表的不僅是排灣族的宇宙觀(天命、生命)、社會觀(組織、儀禮)、價值觀 (生活、文化)、還有人生觀(照護、服從、分享),更是族人的辨識符號以及榮譽的象徵。佳興部落手紋文化以傳統領袖家族為中心,該部落手紋圖文呈現該部落社會階序倫理,展現傳統社會位階與職務脈絡。對排灣族人而言,為重具傳統性、文化性與典範性。

2023-11-03

黃鳳珍女士是國內客家採茶戲界的代表性資深丑行演員,她生於演藝家庭,父母親已在客家採茶戲領域維生,並且師承於知名前輩包公妹、劉盛龍、賴慶谷等,深具採茶戲的藝術底蘊。她的唱腔詮釋保留了老式採茶風格,並且擅長演繹採茶戲中的丑行角色,包括「憨丑」、「精丑」和「女丑」,甚至能跨足生行角色,展現多樣化的演技。

2023-11-13

早期大武壠社群的生活準則是在雨期耕作,在旱季射獵,具有明確的作息規範,其規範的推動乃是透過祭祀儀式來強化,透過儀式以禁止不可從事的行為,稱之為「禁向」,每年一進入禁向期間,族人就必須遵守許多禁忌;而透過祭祀儀式來解除禁忌,則稱為「開向」。開向後任從射獵、歌舞、婚嫁不妨。足見信仰與其生活之密切關係。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