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溪畔飲水思源

臺南市學甲區

學甲上白礁

學甲上白礁

臺南市學甲區

將軍溪畔飲水思源

學甲上白礁

2023-11-14

「上白礁」係「前往白礁鄉謁祖」之意。據考證,學甲上白礁源於清領時期,學甲地區鄉民經常於保生大帝神誕日前的農曆3月11日返回原鄉福建泉州白礁慈濟宮謁祖;日治時期後由於臺灣、中國民間往來受限,遂逐漸改於當年登陸之處(將軍溪畔)舉行隔海謁祖祭典。初期受限於人力、物力,並非年年舉辦,約於20世紀中葉固定為每年舉辦。

學甲上白礁由「學甲十三庄」信眾共同參與,平常年之一日香路僅遶境學甲、中洲兩大庄;為求十三庄之和諧與向心力,遂衍生遶巡十三庄的三日香路,即「學甲刈香」(簡稱為學甲香)。早期刈香為不定期舉行,1988年後漸漸形成四年一科,固定於子、辰、申年舉行。

學甲上白礁為大臺南重要香科之一,其每年舉行的遙祭祖廟與中華民族列祖列宗儀式,是泉州移民的歷史見證,亦是民間文化溯源不忘本、飲水思源之具體體現,具有重大意義及高度文化代表性。學甲上白礁儀程複雜多元並富含在地文化特色,有儀式性的宮內祭典、白礁亭謁祖祭典;有傳統出香及入廟儀式的法師接香、將軍溪畔「大道公埔」的請水請火請香、廟埕過火淨穢等等儀式;刈香繞巡十三庄並有過堡之俗,香陣中穿插自組藝閣、文武陣頭,更有報馬牛、報兵、蜈蚣陣、道士淨案等開路者,表現形式與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樣貌。學甲上白礁歷經清領、日治及戰後等時期,在歷史與社會變遷下,十三庄的泉州移民後代與慈濟宮信徒,仍持續共同舉辦及參與每年的上白礁及四年一科的學甲刈香。形成學甲地區歲時祭儀重要環節,不僅是外出移民回鄉團聚的節日,也是十三庄聯盟表達團結互助的重要場域,充分展現深厚的文化生命力。

相關文章

2023-11-07

魯凱族傳統歌謠唱頌隨其儀式性場域域與抒情之目的而有多種形式,其中最為著稱之一為部落公共軍事或祭典集會中圍舞場合之男性誇耀勇猛鬥志之勇士舞,以及相關男性領唱或獨唱之表現確屬明顯者,在此男性歌謠部放表現亦屬到地,顯現魯凱族傳統歷史重要或具代表性之文化意義。

2023-11-02

蔡青源先生是嘉義市的南管音樂保存者,出生於1940年,自幼就開始學習南管音樂。在年少時,他展現了卓越的音樂才華,受到當時南管名師吳彥點(人稱「點先」)賞識,並正式拜師學藝。在點先的指導下,蔡青源成為了館閣沒落前最後一位薪傳弟子。

2023-10-12

白沙坑迎花燈活動延續至今已有180年的歷史,從來未曾中斷,是全國民俗活動的瑰寶,仍然保有清代迎燈的方式,具有早期農村古樸的民俗風貌,最能表現臺灣風土民俗的特色,近來逐漸庸俗化沒落,若不重視恐將會消失,應該結合學術界與在地的文史工作者,共同來提倡這個民俗活動。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