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宮元宵遶境萬名信眾排隊鑽轎腳

嘉義縣新港鄉

新港奉天宮天上聖母元宵遶境

新港奉天宮天上聖母元宵遶境

嘉義縣新港鄉

奉天宮元宵遶境萬名信眾排隊鑽轎腳

新港奉天宮天上聖母元宵遶境

2023-11-13

新港原名「麻園寮」,於清乾隆年間為遍植麻園之地,但要說新港的原始全名應稱為「笨新南港」,其後略稱為「新南港」,爾後更加簡化為「新港」,日治時期因稱新港的地方太多,所以就把港的水字旁去除稱為「新巷庄」,直到二戰後又恢復原名「新港」,所以由新港的地名的演變來看,「新港」與「笨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新港在歷史、文物、居民來源而言,是笨港的化身,是因為居民受天災人禍後,漳籍居民集體遷移的地點,可視為笨港的延長聚落。 
1621年船戶劉定國自湄洲天妃廟恭請媽祖祖聖像隨船護佑來臺,安全橫渡險惡的「黑水溝」(即台灣海峽),途經笨港,媽祖顯聖指示:永駐此地。從此笨港居民輪流奉祀,稱之為「船仔媽」。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笨港居民於笨港溪南方鳩資建廟,稱之為「天后宮」。乾隆年間,笨港溪水改道,將笨港街市一分為二,北方稱之為笨北港,南岸則稱笨南港。 據《諸羅縣志》記載,笨港在當時已經是台灣最繁榮的街市之一,而笨港天后宮則是台灣香火鼎盛的媽祖廟。直到嘉慶年間,笨港溪幾度氾濫成災,湮沒笨港街市,笨港天后宮岌岌不保,當時住持僧景端師父,護持廟中神像、文物遷移到地勢較高的「麻園寮」(即現今新港),而笨南港就在天災、人禍之下漸次沒落。 
 
當時自笨南港遷移而來的居民,多數是殷富世家,因此不僅帶來笨港財富、文物,更本著飲水思源的觀念,將麻園寮改稱為「笨新南港」,並擇定於「白鶴穴」上建廟,重立笨港人的精神中心——笨港媽祖廟。此地為當時何姓人家所有,何姓先人慨然捐地建廟,歷經十二年,於嘉慶十六年(1811年)新廟峻工落成,由當時水師提督將軍王得祿奏請皇帝,御賜宮名:奉天宮。從此,笨港媽祖的香火得以在新港地區綿延不絕,現今已成為台灣媽祖的信仰中心之一。 
 
一年當中,開臺媽祖正尊神像,都供奉在廟裡,而只有一些比較特殊的場合才會被迎請出來,如:正月十五元宵繞境,或四年一度的十八庄繞境活動時,神像坐於精美雕刻的神轎中遊行街面四村,以車巡或步行的方式繞行雲嘉兩縣66庄活動,當信仰圈中有村廟神明生日或謝平安時,會來奉天宮請媽祖到村廟中做客,此時都有其他的分身代替,神像大都奉祀於村廟中的正殿神房內的位置,表示其地為的崇高。還有就是新港街面上的四村的村民,家中有婚禮或新居落成時都會迎請媽祖至家中數日,神像供奉於臨時的神壇之上,並坐於中央的位置,表示由祂主持整個儀式。 
 
每當媽祖出巡繞境時,正月十五日當天,上午神轎已由各媽祖會的會員們扛進廟裡整飾,準備下午一點的繞境活動。這時新港街面四村的各廟宇和神壇,也都在準備和媽祖一起出巡繞境之事,對新港人來說一年一度的元宵繞境意義是很重大的,這樣的活動由古笨港時期流傳至今將近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相關文章

2023-11-03

梨春園成立於嘉慶十六年(西元1811年),在彰化地區擔任南瑤宮大媽會輿前樂隊的角色,同時也在舞台上演出「子弟戲」,並且曾是祭孔大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如今,梨春園不僅參與各種陣頭廟會的出陣排場,還通過彰化縣文化局北管傳習班的推廣以及各類展演活動的舉辦,積極促進彰化北管園派的音樂技藝傳承,為當地北管戲曲文化的傳承添上一分重要力量。

2023-11-13

新化舊名「大目降」,相傳古代庄社地形地貌是風水師口中的「八卦蜘蛛穴」,整個穴位的中心,是在中山路與中正路交叉口(舊名「三角湧仔」)。自此十字路口向8個方向輻射岀8條交通線,含往玉井、永康、關廟、新市等4條主線,往礁坑、大灣、唪口、大坑等4條副線,形成四正方、四隅方俱全的「八卦地穴」。 除了「八卦蜘蛛穴」之外,市街的民間信仰宮廟間又形成「七星墜地格局」。原來,市街內庄社古代分為8堡,其信仰中心分別為護安宮(王公廳)、北極殿、太子廟、觀音廳、清水寺、武安宮、朝天宮等,這7座宮廟被認為是「七星」,遂有「七星墜地格局」之說。

2023-10-13

新莊大眾廟是以「祭厲求平安」的原因創建,不過因各種靈驗事蹟和歷來地方上許多領導人物的參與,而成為新莊最興盛的香火廟之一。加上新莊地區都市面貌的逐漸更新,地藏庵附近也早已不再有荒塚野地的景觀;近年來,農曆五月初一的文武大眾爺祭典,更成為北臺灣最熱鬧的民俗盛事之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