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具50年歷史的檜木王船

臺南市安定區

安定真護宮王船祭

安定真護宮王船祭

臺南市安定區

典藏具50年歷史的檜木王船

安定真護宮王船祭

2023-11-13

蘇厝地區原本以長興宮為庄廟,時有庄南「社尾角」郭姓庄人私祀李、池、吳、朱、范等五府千歲,為求千秋香火,乃獻給長興宮合祀,當初約定「12行瘟王」是「天王」,應鎮守在內殿,五府千歲因屬「地王」,得在殿外,1965年前後有人暗將五府千歲請入內殿,後為長興宮蘇、王兩姓發現,大為不悅,乃將五府千歲「搬」到廚房,「社尾角」信眾大怒,遂請至廟南「王爺地」,向地主張富借用6坪農地另築「竹籠仔廟」奉祀,並依神示「三姓十八甲,五聖建大廟」之預言,開始積極籌建神廟,但直至1993年始建造完成。

這裡所謂「三姓十八甲」,「三姓」指的就是「趙金保、莊順發、梁富」等3人,「十八甲」則係「八甲首」和10位正副「五主會」,合計18人;而「五聖」即李、池、吳、朱、范等五府千歲。 其時,長興宮內有一艘「動力王船」,長13尺6、寬7尺,王船上安裝有引擎、方向盤和輪子,係1960年地方士紳所倡造,五府千歲遷出舊廟時,當時「總裁」蘇振邦將此船駛來「竹籠仔廟」,成為今日真護宮神物,建廟期間,曾開上高速公路北上募款,今天更屢次參加交陪廟繞境,風頭十足。 當時主導整個事件的是庄人郭塗牛,之後,他更以「李府千歲主辦,郭塗牛代辦」的神諭,領導趙金保、莊順發、梁富等三姓,以及新廟的「八甲首」,並結合正副主會、主醮、主壇、主普、主造等10位「五主會」,於1967年舉行首科王醮,正式和長興宮分庭抗禮,也依原廟俗逢丑、辰、未、戌年3年舉行一科,不過時間提早在3月上旬前後。

相關文章

2023-11-13

恆春搶孤的習俗相傳了幾百年,一開始是恆春城內較有錢的人在中元普渡後,將祭品開放給城外較貧苦的人來拿,這是「搶孤」的由來。由於爭搶祭品每次都會造成打架或是踩傷的情況,在光緒5年時,設計出以「爬孤棚」的競賽方式來取得孤棚上的祭品。爬孤棚儀式極具地方特色,傳承已久,雖曾中斷但恢復情形良好,也具歷史性,有傳統文化深層意涵。兼具傳統性、地方性、歷史性、文化性與典範性登錄基準。

2023-11-03

北管戲曲是台灣民間的重要傳統,曾在台灣的節慶、廟會和其他慶典活動中扮演關鍵角色。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並在台灣流行,特別是因為其適應廟會的熱鬧氣氛而迅速流行。北管戲曲也被稱為「亂彈」,是一種相對容易理解和受眾廣泛的戲曲形式,相對於其他更傳統的崑曲形式。

2023-10-13

艋舺,今名萬華,為臺北市最早發源地,300多年前臺灣北部為一蠻煙瘴癘之地,漢人由渡海前來墾植為求神佑,多攜帶家鄉廟宇香火以為庇護,後因漢人聚落漸增,福建泉州三邑(晉江、南安、惠安)人士遂於清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合資興建龍山寺,迎請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寺供奉,當時為祈航海安寧郊商,同時興建後殿,奉祀天上聖母、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等,此後乃至日據時期,龍山寺除是當地居民信仰中心外,更是商業、經濟活動之處,甚至為議事、訴訟等祈求神靈公斷之場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