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藝奪真

嘉義市東區

木雕-李宗霖

木雕-李宗霖

嘉義市東區

形藝奪真

木雕-李宗霖

2023-11-10

李宗霖木雕技藝不僅具有蔡春流派特色,亦融入自己的思考與體驗,同時見證嘉義市木雕發展與變遷,也反映地方對神像雕刻之期待。其擅長大型木雕造型及粧佛的完整技藝,包括彩繪、牽粉線、做漆線、安金,尤其錦雕優雅,具有藝術價值。.李宗霖熟悉並能體現木雕之知識、技術、所需工具或材料及相關實踐,106年創立嘉義市木雕協會,擔任首屆理事長,持續推廣工藝,創作經驗隨著嘉義市木業及神像雕刻業環境而發展,且在歷史與社會變遷下,持續傳承及實踐。


木雕工藝狹義是指「建築木雕」、「神像木雕」、「器物木雕」。 臺灣木雕傳承了閩、粵的木雕工藝,可分為泉州、漳洲、福州三大派。尤其是閩粵先民來臺灣拓墾後,隨著閩南傳統建築的傳承發展,培養出臺灣本地木作鑿花匠師、器物木雕和神像木雕匠師。木雕的題材較不受限制,例如雀替可雕成鰲魚、鳳、花草等。 嘉義市木雕以泉州和福州派為大宗。其中泉州派是由蔡春所發展的,而其傳承脈絡也較清楚。由蔡春傳承給收養的兒子蔡順和,蔡順和再將技藝傳承給姪子蔡有土,從蔡有土開始便打破只傳家族內部成員的傳統,將其所學傳承給張賢亮,再由張賢亮傳承給李宗霖。 「木雕」技藝保存者李宗霖1959年出生於雲林縣水林鄉,小學畢業14歲左右前往嘉義市學習一技之長,正好遇上神像雕刻與欄間雕刻的興盛期,於是便跟隨張賢亮師傅學習雕刻神像。其師傅為蔡春系統派下,屬泉州派,後被視為「蔡春派」。學習三年四個月後出師,進入嘉義市欄間雕刻產業,再跟隨一位鹿港施姓師傅學習 。

相關文章

2023-11-08

陳遠芳是一位傳統造劍技藝的保存者,他精通這門技藝中的各個工序,包括刀劍造型、裝飾、金工、木工、金屬打造和接合等,這些工藝要求細密性和技巧,同時需要巧妙地將不同材料和技法結合,展現出劍的精湛工藝和藝術性。

2023-11-09

新社的香蕉絲編織是噶瑪蘭族特殊的工藝,同時也是臺灣珍貴的文化資產。這種編織工藝從砍割香蕉樹到最終完成,每一個步驟都體現了噶瑪蘭族人民的堅持和深厚技藝。現今,這種工藝已經不僅僅局限於服飾和揹帶,還延伸到了窗簾、門帘、筆記本書套等更多的藝術品上,展現出其具有創新特質的藝術性。新社是噶瑪蘭族人數最多、最集中的地區,同時也擁有最多具有香蕉絲編織技藝的老藝師。這種傳統的編織技藝不僅是對文化的承先啟後,也是智慧的累積。這些老藝師的存在具有極高的重要性,他們將這門技藝傳承給後代,同時也在傳統技法中尋求創新的表現方式。

2023-11-01

吳宗霖先生具敏銳細膩音感,銅鑼作品反映在作品定音、傳音的特色,且能結合自然素材,兼具樂器機能與造型之美,外形質樸美觀,音色共鳴廣闊而渾厚,具藝術性。銅鑼製作技法優秀,所作常就地取材,更能掌握定階定音的功夫,具備傳統藝術之特殊藝能表現,具特殊性。
返回頂端